《先秦民歌·將仲子》原文與賞析
將仲子兮,無逾我里,無折我樹杞。豈敢愛之?畏我父母。仲可懷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將仲子兮,無逾我墻,無折我樹桑。豈敢愛之?畏我諸兄。仲可懷也,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將仲子兮,無逾我園,無折我樹檀。豈敢愛之?畏人之多言。仲可懷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將仲子》在戀歌中,是比較特殊的一篇。它通過一個少女在家庭和社會輿論的束縛和干擾下得不到戀愛自由,表現了在戀愛生活中被壓抑的矛盾心理和憤懣情緒,從而揭示了個人幸福與社會壓力的矛盾沖突。
詩分三章,全詩通過女子之口,對情人述說既愛又怕的矛盾心理。第一章,大意是說,請求仲子啊,不要跳過我巷里,不要踩斷了我家杞樹枝。難道是我吝惜杞樹嗎?怕我父母知此事。仲子讓我思念啊,父母的責備,也是可怕的呀。第二、三兩章,重章換字,與第一章大意相同。
春秋時期,是奴隸制向封建制轉化的時期,舊禮教已逐漸滲入各個領域。在男女婚姻問題上,自然也套上了一條枷鎖。《周禮·媒氏》里就強調父母之命,媒灼之言??鬃诱f: “非禮無言,非禮無聽,非禮無視,非禮無動。”孟子則說: “不待父母之命,媒灼之言,鉆穴隙相窺,逾墻相從,則父母國人皆賤之?!?( 《滕文公(下)》) 在舊禮教的重重包圍,橫加干預之下,規范著人們的行為,不得人身自由?!秾⒅僮印分心俏欢嗲榈呐涌嗫鄤窀嫠鶒鄣闹僮樱?“無逾我里,無折我樹杞。豈敢愛之?畏我父母。”“無逾我墻,無折我樹桑。豈敢愛之?畏我諸兄?!薄盁o逾我園,無折我樹檀。豈敢愛之?畏人之多言?!彼ε碌氖歉改浮⒅T兄和眾人,從家庭到社會,形成一種橫加干涉的壓力,可見舊禮教害人之深,女子在愛情生活中的痛苦。
那位女子規勸仲子“無逾我里”、“無逾我墻”、“無逾我園”,并不是因為不愛他而加以拒絕,而是深深愛他卻又產生的一種畏懼心理。從三章詩中反復傾吐的“仲可懷也”,便充分說明她深深地愛著仲子,表明她對美滿幸?;橐龅臒崃易非蟆_@一方面說明她畏于父母的管制、諸兄的干預和輿論的非難,而另一方面又不完全屈服于這諸種壓力,毅然決然地表白了她對仲子之愛。這在一定程度上來說,也是對舊禮教的抗議與沖擊。至于仲子,就更為大膽而無顧忌了。他為了美滿的愛情生活,竟置輿論于不顧,不惜逾里攀杞、逾墻攀桑、逾園攀檀,以實現美好愿望。其反禮教的豪壯之舉,顯而易見。這是愛情的力量使之然。
本詩在寫作上的最突出特點,是層層遞進,逐步深入的寫作手法。從仲子的行動看,先是 “逾里”、“逾墻”而 “逾園”,由 “折杞”、“折桑”而“折檀”,步步進逼,逐層深入。他先爬過里墻。古時五家為鄰,五鄰為里,里有里墻。繼而爬過住宅的圍墻,進而又爬過了果木蔬菜的園墻。由外及里,由遠及近,步步接近那位思念他的姑娘。而“杞”、“桑”、“檀”三種樹木種植的地點,與“里”、“墻”、“園”是相應的。再就女子的畏懼心理而言,先是“畏我父母”,繼而是“畏我諸兄”,最后是“畏人之多言”,也合情合理。就親疏遠近的關系來說,父母與子女的關系最為密切,婚姻大事必得父母做主,所謂“父母之命”,正是指此。而今近乎私奔之舉,先言 “畏我父母”,那是很自然的事了。在家長制的家庭里,除了父母的威嚴而外,就是做哥哥的權威,有責任管教妹妹,周代如此,到了漢代仍是如此。在漢樂府民歌《焦仲卿妻》里,當劉蘭芝被焦母休回后,她還擔心哥哥逼她另行改嫁。所以這里說:“畏我諸兄”。最后才考慮到沒有親屬關系的眾人之言。這又由親而疏,由近及遠,也合情合理。這種層層遞進,逐漸加深手法的運用,不獨增強了真實感,有助于突出表現人物的個性特征,而且也有助于揭示舊禮教的罪惡,給人的印象是具體而深刻的。
上一篇:《宋代民歌·宮詞二首》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先秦民歌·小戎》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