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周邦彥·一落索》周邦彥
周邦彥
眉共春山爭秀①。可憐長皺②。莫將清淚濕花枝③,恐花也、如人瘦。清潤玉簫閑久④。知音稀有。欲知日日倚闌愁,但問取、亭前柳⑤。
注釋 ①共:介詞,同、跟。春山:古詩中一般將美人的秀眉比喻為春山。②可憐:可惜。③濕:沾濕,打濕。④玉簫:玉制的簫,此處為簫的美稱。⑤但:只。取:助詞,表動態。
柳塘漁艇圖 【明】仇英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鑒賞 這首閨情小令亦名《洛陽春》,羅忼烈箋云:“此蓋應歌之詞,代妓而作耳。”詞作述說的是女子內心婉轉細膩的哀愁,筆調清新,看似信手拈來,卻不失工巧典雅,為周詞中較為少見的一類。
首句寫女子之“眉”,含蓄起調。“眉共春山爭秀”用唐王勃《滕王閣序》中“秋水共長天一色”的筆法,將描寫滕王閣浩瀚氣象的大手筆施用于多情女子之黛眉,風格別具,與五代張泌“黛眉愁聚春碧”(《思越人》)之句,亦有相通之處。歷來學者對于周邦彥渾然天成如同己出地化用前人詩句,評價甚高。乃至宋朝劉肅在《片玉集序》中贊其“征辭引類,推古夸今,或借字用意,言言皆有來歷,真足冠冕詞林”。此句便可為證。
“可憐長皺”句,筆鋒陡轉,寫女子眉目含愁之態。女子之眉如湖水泛起的漣漪,皺于額前,其哀愁于此可見;而愁眉顰蹙時間之長久,也突出了愁緒之難以釋懷。
上闋末三句寫女子的憔悴消瘦,手法不落凡響。以花來比喻女子,古來常有,往往把美貌作為二者的共同點。以花瘦喻人之瘦,周邦彥前后亦有不少詞人如此運筆,如黃庭堅:“春未透。花枝瘦。正是愁時候。”(《驀山溪·贈衡陽妓陳湘》)李清照:“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醉花陰》)周邦彥此詞也是基于這一共同點來寫,但采用的卻是移情手法,把人的性情賦予了本沒有生命的花枝,謂花會因人灑在枝頭的愁淚而變瘦,看似不合情理,卻暗含無窮意味,情韻悠長。
詞的下闋由外貌描寫轉入對女子內心的刻畫。清潤玉簫閑置已久,只因少有知音能夠領會曲中深意。物之閑置正是女子青春虛度的象征。她惆悵孤寂、百無聊賴,日日倚欄遠望而愁思無限。到底所愁為何,詞人以“但問取、亭前柳”句含蓄巧妙地解開謎底。“楊柳”乃是別離的見證,曾有多少楊柳青枝被多情之人攀折,交到難舍難離的行人手上。想這庭前的楊柳不僅見證了女子與所思的“知音”之人當年的別離,也始終見證著她別后的孤獨和思念。以此句作結,情景融合為一,把無盡的離愁別緒隱含其間,意韻綿長,詞人寫景抒情的高超技法于此可見。
宋人陳允平學周邦彥詞,亦有《一落索》一首寫女子閨愁:“淡淡雙蛾疏秀。為誰頻皺。落花何處不春愁,料不是、因花瘦。錦字香箋封久。鱗鴻稀有。舞腰銷減不禁愁,怕一似、章臺柳。”這首詞從選取的意象到表達的順序與周詞大致相同,卻一改周詞清新婉轉、曲中見致的寫法,其詩意之平庸,手法之俗濫,使兩首詞在情致上相差很遠。周邦彥才情之高于對比中清晰可見,亦可見其作詞之法在后世八百年間被許多詞人奉為圭臬,并非偶然。(張艷秋)
集評 清·陳廷焯:“情詞雙絕,奴婢秦、柳。”(《云韶集》)
鏈接《一落索》詞牌。又名《一絡索》《洛陽春》《玉連環》等。“一落索”本為宋代人的俗語,意為“一大串”。雙調,四十四字至五十字,仄韻。
上一篇:《兩宋詞·李彭老·一萼紅》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賀鑄·夜如年》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