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杜牧
一日五諸侯,奔亡如鳥往。
取之難梯天,失之易反掌。
蒼然太行路,剪剪還榛莽。
唐敬宗時,橫海節度使李全略治滄洲,有謀逆之心。寶歷二年(826)李全略死,子李同捷反,成德節度使王廷湊助之為亂。文宗大和元年(827)討李同捷,叛亂經過三年才平息。杜牧在這首詩下自注:“時滄洲用兵”,即指此事。由此可知,詩人是因滄洲的戰事感慨多年來藩鎮為禍,使國家萬方多難,寫下這首長達五百多字的五言古詩的。
詩人用了很多篇幅從唐王朝的開國寫到當時現實,追敘唐太宗“德澤酌生靈”的貞觀之治,描繪安史之亂“胡兵殺漢兵,尸滿咸陽市”的慘狀,稱頌唐肅宗平定叛亂,使國家呈中興之勢。然而安史余孽繼續禍害黃河南北,齊、蔡、燕、趙、魏五大藩鎮互為婚姻、尾大不掉、背唐營私,可惜自安史之亂至李同捷謀反的七十二年間,再無李靖和李勣這樣有為的將帥,歷代皇帝望洋興嘆,征藩大事無人可托。以至到穆宗時,幽州未克融叛逆,因無人能率軍克之,朝廷反而拜其為盧龍節度使,以換取他對唐王朝的承認,來維持可憐的帝王之尊。詩人在敘述中對藩鎮橫行、兵連禍結、朝廷軟弱、國事不堪表示了極大的憂憤和失望,從全詩內容上看,這首詩寫于討伐李同捷的戰爭期間。
這里選的六句,說的是穆宗時蕃鎮作亂,朝廷出兵討伐的情況。頭兩句“一日五諸侯,奔亡如鳥往”,前句寫朝廷興師動眾地討伐叛鎮。長慶元年(821),成德軍大將王廷湊殺節度使田宏正,反唐。穆宗下詔征討,一時間,魏博、橫海、昭義、河東、義武五處節度使一起興兵討之,“五諸侯”即指此五位節度使。“一日”示時間短促,“五諸侯”見人馬眾多,結果如何呢?后句用比喻形象地表現征討的結果:聲勢浩大的王師出師不利,潰不成軍,逃路之速如鳥展翅而飛那般迅疾。從中可觀王廷湊為逆之難馴。
中間兩句“取之難梯天,失之易反掌”,取《漢書·枚乘傳》“必若所欲為,難于上天;變所欲為,易于反掌”,語意加以翻新,比況也更進一層。一說收復叛鎮比用梯登天還要難,一說得而復失比反掌還要容易。兩個“之”都代叛鎮所居之地。長慶二年(822)魏博又亂,盧龍、成德、河北三鎮再次失掉,詩人對這種“取之難梯天,失之易反掌”的局面,痛心疾首,在比喻與對照之間滲透憂患激憤之情。
末兩句“蒼然太行路,剪剪還榛莽”,極寫太行路之難趨。《括地志》曰:“太行山連亙河北諸州,凡數千里,為天下之脊”,詩人用“蒼然”二字總括太行山路幽長綿亙的特點,再用“剪剪”和“榛莽”體現山路狹窄,草木荒蕪,這樣太行行路之難,難于上青天之意就豁然顯露出。可是,得而復失的盧龍、成德、河北三鎮又都在太行山以東,要失而復得收復三鎮,崎嶇迢逆的太行山路是千軍萬馬的必經之地。困難是可想而知了。其實,這兩句是從另一角度將“取之難梯天”的意思反復托出,卻顯得更具體入微。因為,這不僅是寫實,還是以太行山難以逾越來象征靠唐王朝的軍事力量收復叛鎮,此路不通。
杜牧“詩情毫邁,語率驚人”(《唐才子傳》),有“小杜”之稱,而這首感懷詩則明顯有“大杜”《北征》之風味。全詩亦詩亦史,敘議相兼,氣勢如銅丸走坡,駿馬注坡,讀來酣暢淋漓。詩中“取之難梯天,失之易反掌”這等警句,寓豐富于平實,寄深意于一瞬,寫的雖是軍事戰爭中的取舍得失,正如“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中蘊含的生活真諦卻可使我們想落天外,觸類旁通。
上一篇:《感懷寄人·[唐]魚玄機》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感舊詩·[晉]曹攄》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