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潘閬·酒泉子》潘 閬
潘 閬
長憶西湖,盡日憑闌樓上望。三三兩兩釣魚舟。島嶼正清秋①。笛聲依約蘆花里②。白鳥成行忽驚起③。別來閑整釣魚竿。思入水云寒④。
注釋 ①島嶼:水中或水邊的高地。②依約:隱約,聽不分明。③白鳥:白鷺。④水云寒:此處指西湖秋天的景色。
西湖十景圖之平湖秋色【宋】葉肖巖
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鑒賞 潘閬用《酒泉子》詞牌寫過一組詞,計十首。其一、二憶錢塘,三、四憶西湖,五至十分別憶孤山、西山、高峰、吳山、龍山、觀潮。每首開頭都冠以“長憶”二字,下闋第三句都用“別來”二字起句。本詞為組詞之四,通過對清秋時節西湖風光的描繪,寄托詞人對隱居生活的向往之情。小詞富有詩情畫意,當時曾廣為流傳。其藝術特點主要有:
意境上優美如畫。本詞雖是回憶之作,但娓娓敘來,給人以身臨其境之感。如臨湖觀望、漁舟三兩、島嶼清秋、蘆花笛聲驚白鳥、閑整釣竿等,不但自成畫面,而且遠近有序,渾然一體,蘊涵生氣和靈動。下闋首二句“笛聲依約蘆花里。白鳥成行忽驚起”寫笛聲悠揚,若有若無,白鳥翩然,輕靈明快,讓人如聞之于耳,如得之于目。“笛聲依約蘆花里”的“依約”,也給人一種舟行其中的感覺。寫清秋時節的西湖,碧水與“蘆花”“白鳥”相映成趣,極富色彩感。全詞篇幅不大,而如垂釣者、漁舟、島嶼、笛聲、蘆花、白鷺等表達漁隱之情的國畫意象一應俱全。有人物,有花鳥,有動有靜,構成了一幅情調閑雅的西湖清秋圖。
寄托了作者的出世之情。看風景其實就是在看自己,一切風景無不注入了觀賞者的個性化情感,在某種意義上成了人格化的風景。通過作者筆下景致的描寫,可以釋讀出作者的感情世界。“盡日憑闌”,寫出作者對西湖的駐足與流連。具體而言,作者寫漁舟,三三兩兩,一種閑適之情油然而生;寫島嶼,正值清秋,隱然一種清靜高潔之情。蘆花吹笛之逍遙,白鳥驚飛之不羈,無不反映作者對隱士生活的向往,愿與鶴鷺為伍的熱切心志。“閑整釣魚竿”呼應上闋“釣魚舟”句,又有收拾魚竿,急欲重返西湖垂釣的神態。結句從“長憶”回到了現實,明確表達了自己意欲歸隱的心情。詞中意境的營造與作者的人生經歷和生活態度是分不開的,正因為在日常生活中向往隱士,追求閑云野鶴般自在的生活,所以才會在作者的作品中自然流露出來。
風格上,清新明快而又不失淡雅含蓄。全詞沒有難懂的字詞,沒有費解的語句,皆平常用語,娓娓道來。加上純用白描手法,勾勒出了一幅恬靜淡然的山水畫。其境自然優美,清新可愛,令人吟詠不足,賞玩不已。“放懷湖山,隨意吟詠,詞翰飄然”(《咸淳臨安志》卷六五),確非俗士可為,無怪乎石延年讓“畫工彩繪之,作小景圖”,蘇東坡要“書于玉堂屏風”(楊湜《古今詞話》)。(李飛躍)
集評 宋·釋文瑩:“閬有清才,嘗作《憶余杭》一闋,曰:‘長憶西湖(略)。’錢希白愛之,自寫于玉堂后壁。”(《湘山野錄》卷下)
清·陳廷焯:“瀟灑出塵。結更清高閑遠。”(《詞則·別調集》卷一)
鏈接 《酒泉子》詞牌。《酒泉子》,本為唐玄宗時教坊曲,后用為詞牌。雙調,有四十字至四十五字多體。
宋人詞作的匯輯。宋詞叢刻,始于明末毛晉的《宋六十名家詞》。清代,又先后出現了侯文燦的《十名家詞集》、秦恩復的《詞學叢書》。到了晚清時期,刊刻宋詞之風更盛,規模也更大,其中影響最著者有王鵬運刻印的《四印齋所刻詞》《宋元三十一家詞》,江標刻印的《宋元名家詞》,吳重熹刻印的《山左人詞》,吳昌綬刻印的《雙照樓景刊宋元本詞》,朱孝臧刻印的《彊村叢書》,陶湘刻印的《續刊景宋金元明本詞》。民國時期,這一傳統得以進一步延續,又出現了趙萬里編輯的《校輯宋金元人詞》七十三卷、周泳先編纂的《唐宋金元詞鉤沉》,唐圭璋在前人文獻搜集的基礎上最終完成《全宋詞》,使學界能一睹有宋一代詞作的全貌。
毛晉與《宋六十名家詞》。明末清初著名的藏書家和版刻家毛晉(1599-1659),原名鳳苞,字子晉,江蘇常熟人。自幼愛讀書,他的藏書樓號汲古閣,藏書豐富。三十歲左右開始專注于文化典籍的編校刻印,他所刻印的書籍種類繁多,流傳甚廣,影響極大。其中著名的有《十三經》《六十種曲》《文選》《津逮秘書》《宋六十名家詞》(原名《宋名家詞》)等。《宋六十名家詞》分六集,輯錄了宋代六十一家詞集,每家詞集之后,毛晉各附以跋語。按其原意,在六集之后,還將續刻其他重要的宋人詞集,無奈因財力不足而不遂,因而,諸如張先、賀鑄、范成大、楊萬里、王沂孫、張炎等宋代詞史上重要作家的詞集未能收入刊刻。此書在后世流傳很廣,清代詞學家馮煦曾據此選輯《六十一家詞選》。
《四印齋所刻詞》和《宋元三十一家詞》。《四印齋所刻詞》是晚清詞人、詞論家王鵬運所匯輯的通代詞總集,全書選錄了前代的詞總集三種(趙崇祚的《花間集》、何士信的《草堂詩馀》以及邵亨貞的《蟻術詞選》),還收錄了十九家詞人的作品集(其中包括:南唐馮延巳,宋代蘇軾、賀鑄、李清照、周邦彥、辛棄疾、姜夔、張炎、王沂孫、朱淑真,金代蔡松年,元代白樸等十六家),書中還附刻了宋代學者沈義父的《樂府指迷》、元代學者陸行直的《詞旨》以及清代詞學家戈載的《詞林正韻》。《四印齋所刻詞》刊刻于清光緒十四年(1888)。五年之后(光緒十九年,1893),王鵬運又將宋代詞人潘閬、朱敦儒等二十四家,元代詞人劉秉忠、陸文圭等七家的詞作匯輯,每人一卷,共計三十一卷,總名之曰《宋元三十一家詞》,并將《宋元三十一家詞》附入《四印齋所刻詞》中。王鵬運匯輯、編校、刊刻詞集,所用多為宋元珍本詞籍,校勘精審,《四印齋所刻詞》(包括《宋元三十一家詞》)成為后來詞學研究中重要的文獻資料。王鵬運此舉也開創了晚清時期編校、匯刻詞籍的風氣,誠如著名學者沈曾植在《彊村校詞圖序》中所說:“鶩翁(王鵬運)造其端,彊村(朱孝臧)竟其事”。
朱孝臧編宋詞總集《彊村叢書》。晚清著名詞人、學者朱孝臧網羅稀見善本,并加以校訂補充,將《云謠集》《尊前集》《樂府補題》《中州樂府》《天下同文》等五種唐五代宋金元詞總集匯輯成《彊村叢書》二百六十卷。全書收錄了唐代詞人別集一家(溫庭筠《金奩集》)、宋代詞人別集一百十二家、金代詞人別集五家、元代詞人別集五十家,于1917年刻行,成為晚近輯刻詞學叢書所收詞人最多的一種。
酒泉子
潘 閬
長憶觀潮,滿郭人爭江上望①。來疑滄海盡成空②。萬面鼓聲中③。弄濤兒向濤頭立④。手把紅旗旗不濕。別來幾向夢中看。夢覺尚心寒。
錢塘觀潮圖 【宋】 李嵩 故宮博物院藏
注釋 ①“長憶觀潮”兩句:宋吳自牧《夢粱錄·觀潮》:“臨安風俗,四時奢侈,賞玩殆無虛日。西有湖光可愛,東有江潮堪觀,皆絕景也。每歲八月內,潮怒勝于常時。都人自十一日起,便有觀者。至十六、十八日傾城而出,車馬紛紛。十八日最為繁盛,二十日則稍稀矣。”滿郭,滿城。郭,城外圍筑的墻。②滄:同“蒼”,青黑色。③鼓聲:比喻潮聲。④弄濤兒:指踏浪弄潮的健兒。
鑒賞 觀賞錢塘秋潮,早在漢、魏、六朝時就已蔚成風氣,至唐、宋時,此風更盛。相傳農歷八月十八日,是潮神的生日,故潮峰最高。每到這一天,當地居民都要傾城出動,車水馬龍,彩旗飛舞,盛極一時。這首詞就是作者回憶當年錢塘觀潮時的情景。
作者描述觀潮時的情景,寫得繪聲繪色。“滿郭人爭江上望”,描寫了錢塘潮來臨之前萬人空巷去觀潮的情景,也從側面寫出大潮來勢之盛,可謂先聲奪人。“來疑滄海盡成空”,通過夸張手法,寫出了潮水的巨大氣勢和無窮威力。“萬面鼓聲”,比喻潮聲之大,聲勢震耳欲聾。據宋人周密《武林舊事·觀潮》記載:“浙江之潮,天下之偉觀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為最盛。方其遠出海門,僅如銀線;既而漸近,則玉城雪嶺,際天而來,大聲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勢極雄豪。”可以想見,潮水將起之時,遠望猶如一條白線,逐漸推進,聲如雷鳴,越近聲勢越大,如滄海橫流,一片汪洋。結尾兩句與上闋對錢塘潮氣勢的描寫相互映襯,既從側面襯托了弄潮兒那驚心動魄的表演給人帶來的后怕,也表現了潮水巨大聲勢和無窮力量的延伸力量,從而進一步深化了全詞主題。
記敘弄潮兒的表演,形象鮮明。“弄濤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寥寥兩句,已使得那種敢于在風口浪尖上向潮頭挑戰的錢江健兒形象躍然紙上,同時也將他們不畏艱難、不斷進取的精神鮮明地刻畫出來了。
如果說唐代李益《江南曲》“嫁得瞿塘賈,朝朝誤妾期。早知潮有信,嫁與弄潮兒”中的“弄潮兒”還是一個缺席的藝術形象的話,那么潘閬此詞中的“弄濤兒”儼然已經是萬眾矚目的主角了。自此以后,“弄濤兒”也和“游俠兒”“賣炭翁”“琵琶女”等一樣,成為中國古典詩詞中的典型人物形象。后來,人們也常把那些勇于開拓創新、領先時代潮流的人物稱為時代的弄潮兒。
全詞描寫生動,形象鮮明,境界開闊,蔚為壯觀。古代描寫錢塘江潮的詩文頗多,如白居易的《憶江南》、柳永的《望海潮》等,都有對錢塘大潮恢弘氣勢的描寫,但比較而言還是潘閬這首詞顯得更為形象傳神、氣勢磅礴。(李飛躍)
集評 宋·吳處厚:“昔王維愛孟浩然吟哦風度,則繪為圖以玩之。李洞慕賈島詩名,則鑄為像以師之。近世有好事者,以潘閬遨游浙江,詠潮著名,則亦以輕綃寫其形容,謂之《潘閬詠潮圖》。”(《青箱雜記》卷六)
鏈接 北宋初年詩歌的基本體派。北宋初年的詩歌,基本上沿襲著晚唐、五代時期的風格,主要有三種體派:一是以王禹偁為代表的白詩體,他們推崇白居易,反對“因仍歷五代,秉筆多艷冶”的詩風;二是以楊億、錢惟演和劉筠為代表的西昆體,他們詩學李商隱,更加注重文辭與形式的華麗;三是以九僧和魏野、潘閬、林逋、寇準為代表的晚唐體,他們的詩多學晚唐以來的賈島、姚合清僻枯澀一路。
宋代盛行觀潮習俗。觀潮是傳統歲時風俗,指夏歷八月中旬觀賞浙江錢塘江潮的活動。此俗在宋代極為興盛,潘閬《酒泉子》“長憶觀潮,滿郭人爭江上望”“弄濤兒向濤頭立。手把紅旗旗不濕”,蘇軾《八月十五日看潮》“寄語重門休上鑰,夜潮留向月中看”“萬人鼓噪懾吳儂,猶似浮江老阿童”,即言北宋杭州觀潮的盛況。南宋時,自八月十一日起便有觀潮者,自十六至十八日,臨安(今浙江杭州)居民更傾城而出,車馬塞途,熱鬧非凡,飲食百物皆倍于常時,自廟子頭至六和塔,江岸十余里間之樓屋空地皆為人租作觀潮看位,“雖席地而不容間”。一些善于泅水的青年還競作“弄潮之戲”,他們百十成群,披發文身,手持大彩旗或小彩傘,“爭先鼓勇,泝迎而上,出沒于鯨波萬仞中,騰身百變,而旗尾略不沾濕,以此夸能”(周密《武林舊事·觀潮》)。屆時還有檢閱水軍的活動,艨艟數百,舞槍飛箭,布煙放炮,十分壯觀。此外,官府還備牲禮、草履、沙木板等,于潮來之際,俱祭于江中。民間士庶則多以經文投于江內。
上一篇:《兩宋詞·劉克莊·賀新郎》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程垓·酷相思》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