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瑾
本是瑤臺第一枝,謫來塵世具芳姿。
如何不遇林和靖?飄泊天涯更水涯。
此詩是秋瑾婚后之作。秋瑾是中國近代第一位資產階級女革命家,具有遠大的政治抱負,且有烈火般的性格,因受封建禮教的束縛以及本人在婚姻上的不幸遭遇,其詩作有不少是歌頌那些具有倔強性格的事物的。她愛菊,愛蓮,愛水仙、杜鵑、秋海棠,而更愛不怕霜欺雪虐的梅花。這首詩通過對梅花高潔、堅貞本色的贊頌,表現了詩人傲岸不群、堅強不屈的品格。同時也抒發了詩人知音難遇的苦悶。一、二句“本是瑤臺第一枝,謫來塵世具芳姿”,是對梅的贊美。從原詩第三首的“絞衣素袂豈相宜”句來看,這里詠的是白梅,詩人認為白梅是最美的一枝。相傳“瑤臺”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又傳百花由女夷花神掌管(見《月令廣義》),所以,詩中說梅花是從瑤臺謫居塵世的。“第一枝”,是說梅花在瑤臺眾花中數第一,極盡贊美之意。“謫來塵世”,迷信的說法謂仙家因過失或失寵降到人間。這里說梅是從瑤臺謫降而來,喻其素潔。這兩句表面上贊美梅花,實際上是詩人自己的寫照。秋瑾自幼就有一種孤標傲世的性格,鄙視世俗觀念,但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下,她的所作所為都很難被人理解。詩人高潔的理想和庸俗的現實產生了不可調和的矛盾。她無力反抗,但又絕不甘同流合污,這自然給自己帶來了精神上的苦悶。三、四句便抒發了對自己身世的感嘆:“如何不遇林和靖?飄泊天涯更水涯。”詩人以梅自喻,隱含不遇知音者的郁抑情懷。“不遇林和靖”,是說梅花偏偏遇不到愛梅的人。“林和靖”,即林逋,宋代錢塘人,平生不愿做官,長期隱居西湖孤山,無妻無子,種梅養鶴以為伴侶,人稱“梅妻鶴子”。詩人用這一典故,暗指自己到處飄泊,自喻遠嫁他鄉。秋瑾自1893年來湘之后,先后住過長沙、常德、湘潭等地,但由于封建禮教的束縛,使她知音難覓,沒有人理解她的心情。詩中反映了詩人“走遍天涯知者稀”,“同調無人眼不青”的痛苦。現實的冷酷,使她不由自主地陷入了惆悵的羅網。再加上婚姻的不幸,所配非偶,這就使詩中的感傷氣氛更加濃郁。在藝術上,這首詩借花喻人,比喻形象,寫法獨特,詩風慷慨悲涼,情意真切,感人肺腑。
上一篇:林旭《暑夜泛姜詩溪》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蘇曼殊《淀江道中口占》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