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晁補之·迷神引》晁補之
晁補之
貶玉溪對江山作
黯黯青山紅日暮。浩浩大江東注。馀霞散綺①,回向煙波路②。使人愁,長安遠,在何處③。幾點漁燈小,迷近塢。一片客帆低,傍前浦。暗想平生,自悔儒冠誤④。覺阮途窮⑤,歸心阻。斷魂素月,一千里,傷平楚⑥。怪竹枝歌,聲聲怨,為誰苦⑦。猿鳥一時啼⑧,驚島嶼。燭暗不成眠,聽津鼓⑨。
注釋 ①馀霞散綺:語本謝朓《晚登三山還望京邑》詩:“馀霞散成綺,澄江靜如練。”②煙波路:用崔顥《黃鶴樓》詩中“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等句,暗示下文羈旅的愁思。③“使人愁”三句:意本李白《登金陵鳳凰臺》詩:“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④“自悔”句:意本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紈绔不餓死,儒冠多誤身。”⑤阮途窮:《晉書·阮籍傳》:“阮籍,字嗣宗,陳留尉氏人也……時率意獨駕,不由徑路,車跡所窮,輒慟哭而返。”⑥平楚:謂從高處遠望,叢林樹梢齊平。⑦“怪竹枝”三句:白居易《竹枝詞》:“竹枝苦怨怨何人?夜靜山空歇又聞。”⑧“猿鳥”句:白居易《竹枝詞》:“唱到竹枝聲咽處,寒猿暗鳥一時啼。”⑨津鼓:渡口報時的更鼓。
鑒賞 晁補之于紹圣四年(1097)坐黨籍貶監處州鹽酒稅,中途因遭母喪而奉柩還鄉,至元符二年(1099)年服除,改監信州(今江西上饒)鹽酒稅,是年六月赴任所,時年四十七。這首詞當是赴信州途中所作,玉溪即江西信江,一名上饒江,源出江西玉山縣懷玉山,此代指信州。
詞的上闋著重寫景。從所寫景物來看,作者當是站在行船之上。開篇幾句氣魄宏大,是作者佇立船頭遠眺所見。青山本是翠綠,此時卻因太陽已經西斜,山的正面無法受到陽光照射而呈現出現出一片“黯黯”的色調。作者在山腳下行船,抬頭仰望,幽幽的山色顯得雄渾而深厚。浩蕩的江水在腳下滾滾東流,載著作者去遙遠的彼方。此處“日暮”“東注”等詞有明顯的遲暮之感,孔子所謂“逝者如斯夫”,江水的流逝總會勾起人對歲月消逝的感慨。接著,作者的視線順著江流來到遠方水天相接處。“馀霞散綺”承首句“紅日暮”,“向煙波路”承次句“大江東注”,前后照應嚴密。天邊的紅霞此時正漸漸散開,如綺練一般美麗。作者又回頭眺望,見來路一片煙波茫茫。這一句本自崔顥《黃鶴樓》詩的末句“日暮鄉關何處是? 煙波江上使人愁”。日暮時分回望來路,正含有“鄉關何處是”的無限感傷。于是下面便開始寫這種羈旅的鄉愁。李白《登金陵鳳凰臺》詩中有“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二句,雖是寫景,實際上含有對朝廷的不滿,所謂“浮云能蔽日”乃是君主為讒言所蔽之意。晁補之此處化用李白詩句,正是暗含著這種意味。紹圣、元符間,元祐黨人被一貶再貶,正是因為新黨當權。作者慨嘆“長安遠,在何處”,這是對自身政治前途的迷惘。
隨著時間的流逝,作者所見的景物也有了變化。“幾點漁燈小,迷近塢”寫江上隱約的幾點漁火,這微微的光亮反而讓原本就昏暗的天地變得更加迷離。漁船點燈說明時間已是夜晚,“一片客帆低,傍前浦”寫作者所在的客船也降下了船帆,緩緩馳入了船塢。這標志著詞人一天的行程已告結束。這四句詞全是寫景,不露一絲主觀感情,但讀者卻可以明顯感受到作者心中的凄涼與孤獨。
下闋是寫作者夜泊船塢時,在船內的所思所感。周濟《宋四家詞選》序論曾說:“古人名換頭為過變,或藕斷絲連,或異軍突起,皆須令讀者耳目振動,方為佳制。”這首詞的換頭就達到了這種效果。“暗想平生,自悔儒冠誤”二句總括一生,“覺阮途窮,歸心阻”二句抒寫悲懷,短短十六字,把上闋通過寫景積蓄、堆疊下的滿懷衷腸,傾吐一盡。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詩有“紈袴不餓死,儒冠多誤身”句,感慨富家子弟養尊處優,而一般讀書人卻往往潦倒一生。究其根源正是政治的不清明,使得窮人子弟仕途受阻。東晉阮籍有極高的才華與志向,卻受到司馬氏集團的打壓,無法施展抱負,只能作“窮途之哭”。作者用這兩個典故來說明自己無法施展抱負的悲憤,暗中也控訴了當時政治的黑暗。接下來“斷魂素月”三句,由悲憤轉為凄涼。晁補之是山東人而貶官江西,與故鄉遠隔千里,此時對月懷人,怎能不勾起鄉愁。他朝故鄉的方向放眼望去,卻只能看到一片“平楚”,更添一份哀傷。
“怪竹枝歌”以下直至結尾,都是寫作者聽到的聲響。因時間是深夜,這些聲響便顯得尤其驚心。首先他聽到了悲涼哀怨的《竹枝歌》。唐代的劉禹錫、白居易等人都有對竹枝歌的描寫與模仿,他們的這些作品又大多抒發謫宦、羈旅之辛酸。因此晁補之此時聽到這種曲調,立刻就產生了同樣的辛酸哀怨之感。哀怨的《竹枝歌》結束時驚起了江邊的猿猴宿鳥,它們發出凄厲的鳴叫,這場景真有如夢魘般可怖。以上四句雖然都是化用白居易的《竹枝》詩,但讀來卻絲毫不覺陳舊因循,它們非常契合當時的環境和作者的心境。結句寫渡口的鼓聲。作者在船艙中守著蠟燭一夜未眠,“燭暗”說明蠟燭即將燃盡,暗指天已將曉。“津鼓”是報時的鼓聲,此時的鼓聲是催促客船準備起行。詞的上闋以客船下帆,停泊在渡口作結,預示一天行程的結束,下闋以渡口起船的鼓聲作結,預示又一天行程的開始。這一個結束一個開始,寫盡了旅途的漫長、艱苦與辛酸。(姚蘇杰)
集評 清·萬樹:“此調多三字句,最為凄咽……至于‘幾點’八字,即后‘猿鳥’八字;‘一片’八字,即后‘燭暗’八字,極為整齊。且上句‘近’字、‘島’字用仄聲,下句‘前’字、‘津’字用平聲,正抑揚可愛處。如此對仗,極易考證。”(《詞律》卷一六)
鏈接 宋代稅務機構的構成和變遷。宋代的財稅機構由中央財賦稅收機構和財稅機構組成。北宋初期,中央政府設置“三司使”(戶部、鹽鐵、度支合稱)總管全國的財賦,它們的具體職能詳見下表。宋神宗在元豐(1078—1085)年間對這一制度進行了改制,罷除三司,將三司職權的大部分轉歸尚書省的戶部掌管,這一制度一直延續使用至宋王朝滅亡。宋代的地方財稅制度,在宋初時多承唐制,郡級稅務機構多隨事設官,掌管茶、酒、市舶等征稅;縣級賦稅由縣令總掌鄉制。到宋神宗元豐改制,以甲頭負責督促輸賦稅及苗、役之事。
上一篇:《兩宋詞·宋自遜·驀山溪》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賀鑄·陌上郎》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