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吳嘉紀·王解子夫婦》原文賞析
如皋王解子,酷嗜酒。里有義士妻某者,罪當遣戍,縣官差役往送,解子與焉,歸,悲惋終夜,為之罷飲。其婦詢知,愿以身代義士妻,解子許之。送至戍所,值鄉人以金贖義士妻還,不知其為解子婦也。姚潛為余言,命余賦詩。
張羅待黃鵠,鴛鴦乃罹咎。義士妻遣戍,解子罷飲酒。慘愴還家門,色驚糟糠婦。漿醞寄性命,今何不入口? 問訊執壺前,解子起搖手: 汝曹婦女流,中懷豈堪語! 若欲知其由,汝且將壺去! 漿醞非刀劍,能平不平事,汝亟將壺去,義士妻遣戍。其妻毅然謂: 堂堂義士妻,此去為奴婢,羞辱儂念之。面貌外不識,他人可代伊。何人可代伊?搔頭惱阿公。公也無庸惱,愿代者是儂! 解子得聞之,歡喜涕還墮。汝曹儻如此,我拜汝曹坐。未明肩輿出,曉至官衙里。鞴鞍遣戍人,點名及解子。鋃鐺系馬上,戈梃荷馬前。意氣火伴中,寧知路險艱! 蕭森北林樹,黤黮黃河煙。蘆葦隱漁火,宿雁雙雙鳴。回首睞鄉土,夫婦欲何言! 月落別黃河,日出見戍樓。來日關塞外,永辭我故夫!高情生惻怛,淚下如連珠。無端故里客,邂逅他鄉陌,深悲義士妻,遽解黃金贖。仁義感道路,見者欣相告。誰知有匹偶,天暗全骨肉。西風吹歸騎,東皋指茅屋。解子婦言旋,義士妻免辱。團團臺上鏡,皎皎櫝中玉。解子樂何如?滿引杯中綠!
此詩作于康熙二十年(1681),為一對搭救抗清義士妻子的夫婦而作。告訴詩人這個故事的姚潛,字后陶,隱居不仕清。故事發生在如皋縣(今屬江蘇省)。縣有布衣許德溥,字元博,明亡后堅持民族氣節,刺字于臂:“生為明人,死為明鬼。”又刺其胸:“不愧本朝。”并抗拒清廷的“剃發令”,剪其發如頭陀。因被仇人告發,下獄,不屈處死。按清刑律,其妻當入旗,發配邊遠之地。押送罪犯的解子王某,為許義士壯舉所感,便發生了下面的故事。
從“張羅待黃鵠”至“我拜汝曹坐”,為詩的第一部分,寫許元博妻被遣戍,王解子為之罷飲,其妻問明內情,自愿代之?!皬埩_待黃鵠,鴛鴦乃罹咎”,詩的開頭借鳥起興,黃鵠為鳥名,此喻義士許元博。鴛鴦比喻王解子夫婦。這樣的起興暗示了詩的內容,成為全詩的引子?!傲x士妻遣戍,解子罷飲酒。慘愴還家門,色驚糟糠婦”,敘述事之緣起。許義士之妻將發遣遠方,王解子欲助義士妻擺脫厄運,又無計可施,為之悲愁,連平生酷嗜的酒都不能下咽了。他的慘愴神色,使妻子吃了一驚,自然要發問,詩轉為對話形式。“漿醞寄性命,今何不入口?”兩句簡潔的問話告訴讀者:平日解子嗜酒如命,今日一反常態,定有大事煩擾。此時解子心中凄愴而煩亂,他搖手拒絕了妻子送到口邊的酒,也不想回答妻子的問題,說她是女流輩,此等大事不堪與之語。不過他們畢竟是甘苦與共,相依為命的夫妻,解子還是忍不住說出了心里話。不過他要求妻子把酒拿走。解子與常人不同,不喜借酒澆愁,在醉鄉尋求解脫。他求實,以為酒不具有刀劍的力量,不能削盡天下不平事。他要求的是解決,不求解脫。
解子妻聽罷解子之言為之義憤,為之羞辱。不過她并未僅僅停留于此,還為夫婿出謀劃策。提出:“面貌外不識,他人可代伊。”這是一位膽大心細的女子,封建社會的女子大門不出,二門不邁,外人不認識,細心的解子妻立即想到這一點,并大膽提出利用這一點,讓別人代替許義士妻。
但是由誰去代替義士妻,這又難住了解子。他搔首尋思,未得其計。此時解子妻毅然挺身而出,“公也無庸惱,愿代者是儂”,顯得沉著、冷靜。解子聞聽此言,高興的程度,詩中未詳述,只描寫解子的行動:“歡喜涕還墮”,“我拜汝曹坐”,一反封建綱常,請妻子受他一拜,僅此已足見解子當時的心情。
從“未明肩輿出”至“寧知路險艱”是詩的第二部分,寫解子與妻辭鄉赴戍所。千里戍所,路途遙遠而又艱險,給了他們一個最后告別的機會,同時也給事情平添了莫大的戲劇性。
從“蕭森北林樹”至“淚下如連珠”,是詩的第三部分,寫千難萬險至戍所,夫婦作死別。詩人調動了北方蕭森的樹林、昏暗的黃河煙、雙雙宿雁鳴為他們夫婦送行,造成凄楚的依依惜別的氛圍。一路上他們頻頻回首,眺望故鄉,這對妻子是最后一次,對丈夫則與妻子分手的時間越來越近。辭別黃河來到關塞外,妻子知道,“永辭我故夫”的時候到了,念往日夫婦情深,不禁萬分悲傷,“淚下如連珠”,這是永訣,生人作死別,其悲當何如!
從“無端故里客”至結尾是詩的最后一部分,寫鄉人贖義士妻還,解子夫婦團圓。事有湊巧,夫婦在他鄉偶然遇到無親無故的故里人冒襄。冒襄也是明遺民,明亡后隱居不仕,多次拒絕清官吏舉薦。他解囊相助,贖回義士妻。在悲劇已經釀成,人們已經絕望之際,事情突然有了轉機,人們產生的情感不僅是高興,更多的是慶幸。解子夫婦慶幸他們的仁義之舉感動了路遇人,沒人知道他們是夫婦,是天意暗暗成全他們骨肉不分離。
解子夫婦一路順風回歸故里,大有木蘭返鄉之興,試想他們當是何等興奮! 解子婦歸來,夫婦得團圓,如梳妝臺上團團之鏡,義士妻也免于受辱,如櫝中皎皎白玉: 兩全其美。最后詩人用酣暢的筆調結束了全詩: “解子樂何如?滿引杯中綠!”“杯中綠”指酒,與開頭“解子罷飲酒”遙相呼應。
這是一首紀實敘事詩,詩人通過主人公富于個性的對話表現了他們的性格。解子熱情,為人仗義,愿除天下不平事,見許義士妻的遭遇,為之罷飲酒,因為“漿醞非刀劍,能平不平事”。但遇事欠冷靜,他覺得妻子是女流輩,不愿對她吐“中懷”,可心中煩亂,又忍不住告訴了她。前后矛盾的語言顯示了他慌亂的心情。其妻則不然,她膽大心細,沉著而又深明大義。丈夫不知所措時,她想到 “面貌外不識”,大膽提出 “他人可代伊”。丈夫為 “何人可代”而煩惱時,她沉著勇敢地提出 “愿代者是儂”。她深明大義,所以能自愿請行。相比之下,比解子更勇敢,節操更高尚。
這首詩歌頌了王解子夫婦仗義勇為的高尚品德,同時也表現了當時廣大百姓對抗清義士的同情和敬仰。正是由于這一點,王解子夫婦才會不惜犧牲自己來代義士妻去為奴; 正是因為這點,才會有冒襄慷慨解囊,贖義士妻還。這種同情和敬仰當然也代表了作者的態度和感情。
此詩中多次采用比興手法,除開頭兩句以興起外,其他如 “蘆葦隱漁火,宿雁雙雙鳴”二句,“團團臺上鏡,皎皎櫝中玉”二句既是描寫事物,又是對當時事件、人物的深入描寫,形象、生動、鮮明,加強了詩的感染力。
上一篇:古詩《章炳麟·獄中贈鄒容》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于謙·田舍翁》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