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朱敦儒·念奴嬌》朱敦儒
朱敦儒
老來可喜,是歷遍人間,諳知物外①。看透虛空②,將恨海愁山③,一時挼碎④。免被花迷,不為酒困,到處惺惺地⑤。飽來覓睡,睡起逢場作戲⑥。休說古往今來,乃翁心里⑦,沒許多般事⑧。也不修仙不佞佛⑨,不學棲棲孔子⑩。懶共賢爭(11),從教他笑(12),如此只如此。雜劇打了(13),戲衫脫與呆底(14)。
注釋 ①諳知:熟悉。物外:塵俗世事之外。②虛空:指大千世界。佛教以為諸世界一切皆空無,虛無形質,空無障礙,虛與空便都是無。③恨海愁山:恨如海,愁如山。④挼(ruó):揉搓。⑤惺惺:清醒、機警。⑥逢場作戲:本指江湖藝人隨行處即臨時擇空場,用隨帶竿木,掛帷幔成臺,當眾演戲。禪宗語錄中多指悟道在心,不拘時地。后謂隨事應景,偶一為之。⑦乃翁:你父親,此處為朱敦儒自稱。⑧般事:如此之事。⑨修仙:修道成仙。佞(nìng)佛:沉迷佛教。⑩棲棲:忙碌不能安居貌,《論語·憲問》有“丘何為是棲棲者與”之句。(11)賢:宋人尊稱,相當于“您”。(12)從教:任教、任聽。(13)雜劇:宋人對各種歌舞、雜戲的統稱,雜劇演出時先演一節由五個角色出場的小歌舞,稱為艷段,再演正雜劇,內容或是一段滑稽戲,或是以大曲曲調演唱故事。打了:演完了。(14)戲衫:戲衣。呆底:癡呆不明覺者,此比喻醉心功名富貴者。底(de),助詞,猶“的”。
夢蝶圖(局部) 【元】 劉貫道 美國私人藏
鑒賞 宋高宗紹興十九年(1149),朱敦儒致仕,不久退隱嘉禾(今浙江嘉興)。二十五年十月六日,權相秦檜強行使朱敦儒復出,朱敦儒懼禍不敢辭,出任鴻臚少卿,不久秦檜死,同月二十三日,朱敦儒依舊致仕,再次退隱嘉禾。朱敦儒本來清譽在外,朝野皆知,曾因與主戰派人士交往過密而獲罪罷職隱居。此次復出雖然前后不到二十天,但人們議論紛起,批評他晚節不保,依傍權貴奸相,為人所惋惜。朱敦儒自己悔恨之心亦溢于詞中,本詞當作于同年十月之后。
作者早年隱居洛陽,中年南渡流離嶺南,后又出仕南宋,卷入政治漩渦而罷官歸隱,中途又短暫復出而被譏為“失節”,最后以75歲高齡再次歸隱。這一生起伏曲折的歷程,正是“歷遍人間”之意。晚年歸隱時崇尚清靜無爭,沉浸在超然“物外”的境界中,遭受歲月蹉跎磨礪的心靈終究得到恰當的安頓,正是返璞歸真,回到早年的志向,“麋鹿之性,自樂閑曠,爵祿非所愿也”(《宋史·朱敦儒傳》)。因而,詞人才有“老來可喜”之說。上闋次三句流露出痛切悔恨之意,作者已經看透了人世紅塵,其中有恨如海深、愁如山重。此恨此愁估計是針對其晚節不保之事而發。考其晚年復出的原因,周必大稱“希真老而愛其子,而畏避竄逐,不敢不起,識者憐之”(《二老堂詩話》),評價亦可謂中肯。種種亂愁紛緒,都被作者“一時挼碎”,其恨切如此,可謂直白而形象。以口語入詞,亦是作者詞作清麗淺近的一貫風格。次三句寫作者不愿為塵俗所困,原因未必是“拼從前爛醉,被花迷著”(張先《滿江紅》),或“憶當時、酒戀花迷,役損詞客”(柳永《兩同心》),而可能是“七十衰翁,告老歸來,放懷縱心”,“如今且,趓花迷酒困,心跡雙清”(《沁園春》)。開懷心清,無拘無礙,“饑來吃飯,困來即眠”(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六),不拘時地,放心沉睡,正是“等閑池上飲,林間醉”(《感皇恩》)的境界了。
下闋繼續展開議論,寫作者超然無執的心態。前人稱“古往今來共一時,人生萬事無不有”(唐杜甫《可嘆》),“朝真暮偽何人辨,古往今來底事無”(唐白居易《放言五首》),而作者卻以父親的口吻親切地告訴子女,他超然于歷史,不在乎功過評說,暗指晚年失節之事。作者不執念于佛老仙道,不是因為“事神徒惕慮,佞佛愧虛辭”(唐李商隱《詠懷寄秘閣舊僚二十六韻》),而是因為修仙佞佛依然不是徹底的解脫之道,“洞天誰道在,塵寰外”(《感皇恩》),洞天不必在塵世之外,在世界中就可以超然物外。作者也不學孔子救世濟民,心懷天下,雖奔走往來,卻惶惶如喪家之犬,正是“圣人棲棲憂世”(《論衡·指瑞》)。作者既不與人相爭,也任由別人評論。全詞以“雜劇”比喻人生作結,新奇而深刻。將“戲衫”比作人生種種諸如富貴功名之類的臨時面具,將“呆底”比作那些糾纏著名利、執念著人生的不明覺者,他們被人生的戲衣所遮蔽而不自知。既然作者的人生之戲已經謝幕,就把那些虛幻浮華的東西扔給癡迷者吧! 把本真的精神留給自己,所謂“認取自家身”(《臨江仙》)是也。
本詞辭淺情真,以禪理佛語、口語俚語入詞,親切而生動,呈現議論化、散文化、語錄化的風格。朱敦儒以詩為詞、以文為詞、以議論為詞,上承蘇軾,下啟辛棄疾,自成一家,多為后世詞評家所稱贊。(張偉特)
仿米山水圖(局部) 【明】陳淳 故宮博物院藏
鏈接 宋代日漸風行的禪宗語錄。禪宗語錄是由親隨左右的門弟子隨時筆錄編集而成的禪師言論。禪宗之有語錄,肇自《六祖壇經》,以后日益發展,逐漸成為禪家的一種專門文體。唐代禪宗語錄為數不多,到了宋代,禪宗語錄風行,出現了大量的語錄,是禪宗語錄的鼎盛時期。宋代最著名的語錄當首推釋賾藏主集的《古尊宿語錄》四十八卷,該書收羅廣泛,自南岳懷讓以下,馬祖、百丈、臨濟、云門、真凈、佛眼、東山等四十余家唐宋禪師的語錄都收錄書中。后來又有釋師明在此基礎上著《續古尊宿語錄》六卷,收錄從南岳懷讓到隱山璨等共七十余位禪師的語錄。
禪宗“頓悟”理論對宋代哲學與文學思想的影響。禪宗的頓悟理論,不僅在中國佛教史上影響很大,對中國的哲學思想以及文學思想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宋代的理學家朱熹,也倡導“一旦豁然貫通”的工夫,很明顯就脫胎于禪宗的“一悟即至佛地”的頓悟說;陸九淵的心學思想中所提出的直接“發明本心”以達到“知”的認識論,也是源于禪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頓悟理論。而南宋著名的文學理論家嚴羽,在其《滄浪詩話》中,更將悟引入詩歌研究中,提出“妙悟”說。
上一篇:《兩宋詞·朱敦儒·念奴嬌》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李清照·念奴嬌》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