譜牒
家譜是記載本宗族和事跡的歷史圖籍,它與正史、方志一起,構成中華民族歷史學大廈三大支柱,是中華民族悠久歷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至今對存世的中國家譜數量仍缺乏完整的統計,家譜目錄遠非歷代遺存的中國家譜的全部,由于種種客觀條件的制約,尚有不少藏書單位和個人收藏的大量家譜未能收入。
據統計,上海圖書館現存1949年前的家譜計11 700種,近10萬冊。上圖家譜具有以下特點:
一是覆蓋面較廣。上圖收藏的家譜覆蓋全國20個省,以浙江、安徽為最多,其次為江蘇、湖南、四川、福建、山東、河北、湖北、江西等省,甘肅、貴州、廣東較少。浙江的家譜,集中于金華、余姚、上虞、慈溪一帶,安徽的家譜,則以徽州地區最為集中。
二是姓氏較多。上圖家譜共分328個姓氏。其中以張姓最多,計638種,其次為陳姓622種,王姓524種,吳姓424種,劉姓420種,李姓418種,周姓366種,其他徐、黃、朱、胡、楊姓等均在200種以上。冷僻姓氏有80余姓,如吾、承、尋、帥、危、諶、港、後、平、陽、璩、青、斜、揭等。
三是質量較高。上圖收藏的家譜多為清代、民國期間刊本和木活字本,還有200余種明刊本,不少明刊本家譜中保存著彩繪書像。家譜中還有不少稿本人纂修底本和名人家譜,均有較高的資料價值。
四是具有上海地方特色。上圖收藏的家譜,相當一部分是上海開埠后外地來滬發展人士的家譜,如《鎮海東管鄉沈郎橋葉氏家譜》,對于研究上海近代史有重要的史料價值。至于《合肥李氏宗譜》(1928年修)、《龍溪盛氏宗譜》(1943年修)、《無錫榮氏宗譜》(1935年修)等家譜則以獨特的視角揭示了十九世紀后期、二十世紀初期上海近代工業發展的軌跡。
由上可知,上海圖書館收藏的家譜無論數量還是質量,在存世家譜中都有舉足輕重的重要地位。
中國國家圖書館,即北京圖書館,收藏中國家譜數量僅次于上海圖書館,但質量頗高。北京圖書館成立于1909年,共有藏書2200萬冊,是中國國家總書庫,館舍共計17萬平方米。北圖在創立之初,受梁啟超館長的影響,十分重視家譜資料收藏工作。1928年北圖曾致函社會各界,廣為征求家譜。到1950年,館藏家譜已達348種。在以后土改等歷次運動中,北圖有識之士按照“人充我取”的原則,廣為搜集家譜,數量不斷增加。為加大整理地方志與家譜的力度,北圖于1990年專門成立“地方志與家譜文獻中心”,時家譜數量已達3006種。北圖收藏的家譜,不僅數量較多,而且質量很高,頗具特色:
一是收藏家譜覆蓋面較廣。家譜最多的是蘇、浙、皖三省,其次為華中、華南各省,河北、山東、東北地區也有一些,西北地區最少。
二是家譜姓氏較多,共計268姓。超過50種以上姓氏的有12種,王姓最多,有142種,陳姓134種,張姓101種。
三是版本質量較高。宋代有2種,最早的為史浩纂的《仙源譜》,為內府鈔本。元明代有322種。據《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統計,列為史部傳記類宗譜中的善本,北圖幾乎占一半。
四是少數民族家譜有特色。其一用漢文撰寫的少數民族譜,計有八旗譜19種,蒙譜2種,皇室譜多種;其二用少數民族文字撰寫的家譜,計滿文譜21種,蒙、彝、藏文譜11種,均十分珍貴。
(來源:世界華人宗親網)
上一篇:譜牒·家譜研究的動態·中國內地家譜收藏與研究概況
下一篇:碑文·碑文知識·碑文的概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