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孟郊
慈母手中線, 游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 意恐遲遲歸。
誰言寸草心, 報得三春暉。
詩歌是最直接抒發(fā)作者思想感情的文學(xué)樣式,詩人要用自己感情的火去點燃讀者心中的火,使其心潮澎湃,產(chǎn)生共鳴。優(yōu)秀的詩篇總是飽和著詩人豐富、強烈的感情,可以說沒有感情便沒有詩。但是,這種感情又必須真摯、自然,發(fā)自詩人的內(nèi)心深處,切切不可無病呻吟,矯揉造作。詩人要有赤子之心,“失卻童心,便失卻真心;失卻真心,便失卻真人”(明·李贄《李氏焚書·童心說》)。沒有真情實感的作品,不可能產(chǎn)生激動人心的藝術(shù)力量。
《游子吟》緣情而發(fā),表現(xiàn)了母子之間的骨肉之情,歌頌了偉大而深厚的母愛。孟郊是湖州武康人(今浙江德清),他在仕途上潦倒失意,年近五十才做了一個溧陽縣尉。這首詩題下曾自注:“迎母溧上作。”可見是詩人居官后把母親從浙江接到江蘇溧陽時的作品。孟郊寫母子之情,沒有著眼目前,寫“迎母”時的歡樂心情,而是宕開詩筆,回憶追述當(dāng)初自己離鄉(xiāng)出游時母親燈下趕縫的情景。前四句:“慈母手中線,游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為我們展示了一個動人畫面:深夜,萬籟俱寂,一燈如豆,慈愛的媽媽正在穿針引線,趕縫衣裳。兒子明天就要遠行了,她一針針,一線線,縫啊,縫啊,針腳是那樣精細密實,她生怕兒子一去久久不歸,衣衫破了無人縫補。在這里,詩人不寫分別前母親的叮嚀,兒子的依戀,而是選取了生活中的典型細節(jié),通過母親的一種最最平凡的勞動,集中地表現(xiàn)了母親對兒女的疼愛。詩的最后兩句“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以貼切形象的比喻,巧妙的議論,把所抒發(fā)的感情深化了一層:那春天柔嫩的小草得到和煦的陽光的照射與愛撫;年輕的兒女們也同樣得到了母親養(yǎng)育的深恩。那短短的小草報答不盡太陽的恩情;做兒女的也象那小草,誰能說報答得了慈母的深恩呢?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孟郊的這首詩正是以真摯純潔的感情,打動了讀者的心。直到今天,人們還常常用“寸草、春暉”來比喻自己同父母、黨、祖國的深厚關(guān)系,以激勵自己奮發(fā)上進,有所作為,報答她們對自己的關(guān)懷和培養(yǎng)。
上一篇:《江津送劉光祿不及·南朝宋·陰鏗》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滿江紅·宋·辛棄疾》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