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迅雜文《“有名無實”的反駁》原文與賞析
新近的 《戰區見聞記》有這么一段記載:
“記者適遇一排長,甫由前線調防于此,彼云,我軍前在石門寨,海陽鎮,秦皇島,牛頭關,柳江等處所做陣地及掩蔽部……化洋三四十萬元,木材重價尚不在內……艱難締造,原期死守,不幸冷口失陷,一令傳出,即行后退,血汗金錢所合并成立之陣地,多未重用,棄若敝屣,至堪痛心; 不抵抗將軍下臺,上峰易人,我士兵莫不額手相慶……結果心與愿背。不幸生為中國人!尤不幸生為有名無實之抗日軍人!”(五月十七日 《申報》特約通信。)
這排長的天真,正好證明未經“教訓”的愚劣人民,不足與言政治。第一,他以為不抵抗將軍下臺,“不抵抗”就一定跟著下臺了。這是不懂邏輯:將軍是一個人,而不抵抗是一種主義,人可以下臺,主義卻可以仍舊留在臺上的。第二,他以為化了三四十萬大洋建筑了防御工程,就一定要死守的了 (總算還好,他沒有想到進攻)。這是不懂策略;防御工程原是建筑給老百姓看看的,并不是教你死守的陣地,真正的策略卻是“誘敵深入”。第三,他雖然奉令后退,卻敢于“痛心”。這是不懂哲學: 他的心非得治一治不可! 第四,他“額手稱慶”,實在高興得太快了。這是不懂命理:中國人生成是苦命的。如此癡呆的排長,難怪他連叫兩個“不幸”,居然自己承認是“有名無實的抗日軍人”。其實究竟是誰“有名無實”,他是始終沒有懂得的。
至于比排長更下等的小兵,那不用說,他們只會“打開天窗說亮話,咱們弟兄,處于今日局勢,若非對外,鮮有不嘩變者”(同上通信)。這還成話么?古人說,“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币郧拔铱偛淮蠖眠@是什么意思:既然連敵國都沒有了,我們的國還會亡給誰呢?現在照這兵士的話就明白了,國是可以亡給“嘩變者”的。
結論:要不亡國,必須多找些“敵國外患”來,更必須多多 “教訓”那些痛心的愚劣人民,使他們變成“有名有實”。
五月十八日。
【析】 一般說來,雜文的內容大致可以分成兩個部分:一是擺事實,二是講道理。在一篇雜文中,擺事實主要是為了深入地分析,講明道理。二者不能是簡單的相加,而應該是有機的統一體。魯迅作于1933年5月18日的 《 “有名無實” 的反駁》一文,假借批駁5月17日《申報》的特約通信《戰區見聞錄》中,所記載的國民黨軍中一個排長對“上峰”的不抵抗行徑的不滿,諷刺和揭露國民黨反動派的投降賣國。
作者針對所選的事實材料,“駁斥”那個天真的排長 “不懂邏輯”、“不懂策略”、“不懂哲學”、“不懂命理”,宕及更下等的只會“打開天窗說亮話”的小兵,由此及彼、由表入里、由淺到深,最后得出結論,指出對于抗日“有名無實”的,不是那些下級軍人,而是國民黨當局。因為他們為了維持其反動統治,必然要多找些“敵國外患”,以免為 “嘩變者” 所推翻。
雜文是匕首,是投槍。除了發揮戰斗作用外,它還必須能給人愉快和休息,因而它也須要有鮮明的藝術性。幽默諷刺的筆法,是使文章生動活潑,給讀者以教益和審美享受的手段之一。魯迅先生在同形形色色的敵人斗爭中,常常借助幽默、諷刺的才能,嘻笑怒罵,皆成文章。此篇雜文里,魯迅先生跳出常軌,假意一板正經地站在國民黨軍中的“排長”的對立面,嚴肅地扳起手指頭一一指斥那 “排長” 的 “天真”、“愚劣”,條分縷析,步步推進,把國民黨反動派賣國行徑一一數落出來, 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運筆輕松、幽默。 寓莊于諧,表現出鄙視丑類的自信力,使人讀后產生戰斗的愉悅。此外,本篇雜文的論辯語言警策、精煉,節奏感很強,尤其第二段的句式結構大致相同,造成一種排比,既有音樂性,又有很強的氣勢,表現出無可辯駁的邏輯力量。撩開籠罩在 《“有名無實”的反駁》一文上的藝術帷帳,我們分明可以看見端坐在藤椅上的魯迅先生那睿智的眉宇間,流溢著忍俊不住的笑與得意。
上一篇:魯迅雜文《“抄靶子”》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魯迅雜文《“此生或彼生”》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