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張謂
一樹寒梅白玉條, 迥臨村路傍溪橋。
不知近水花先發, 疑是經冬雪未銷。
梅花,色香并絕,花形美麗而不妖冶,花味清韻而又芳香。人們喜愛梅花,不僅是它的香姿,還因為它的性格——在冰封大地、百花絕跡的時候,它卻在風雪之中,綻放出秀麗的花朵,自有一種不屈的性格,自有一種鼓舞人的力量。梅花,作為我國佳統名花之一,入詩者不乏佳篇,張謂此詩獨寫一“早”字,實際是詠梅的品格。
首句,“一樹寒梅白玉條”,寫了早梅凌寒獨開的風姿。天寒地凍,梅樹的枝條上綴滿了花朵,好象是白玉裝飾的一般。“白玉條”既寫出了梅花的潔白,又寫出了梅花的繁茂,遠眺,象是條條白玉,這風姿是極其鮮明而惹人注目的。
第二句,“迥臨村路傍溪橋”,寫了早梅獨開的環境。這一樹寒梅開放在遠離人來車往的鄉村小道的地方,開放在臨近田間小溪的那座小橋的旁邊。一樹梅花被襯以近處的村路和遠方的溪橋的背景,這就構成了一幅層次分明的畫面。
第三句,“不知近水花先發”,寫了寒梅早發的原因。這株寒梅之所以開放得特別早,是因為“近水”的緣故。第四句,“疑是經冬雪未銷”,寫了寒梅早發造成的錯覺。這一樹白玉條,原先還疑做是經冬未消的、膠著在枝頭上的皚皚白雪呢。先一個“不知”,后一個“疑是”,表示了詩人開始時對遠樹似雪的一種迷離恍惚的直感,只是在后來辨別了環境之后,才覺得周圍已沒有未融的冰雪了,這一樹白玉條斷然不是經冬而存,那么,在這酷寒中能開的一定是梅花了,梅花開放得何以如此之早呢?呵,近水之梅花先發!觀察加辨別,才排除了詩人的疑惑。早梅之“早”,被凸現了出來。
這首詩的題目是《早梅》,而詩人的觀察點是遠眺,遠眺早梅,才有“白玉條”的直感,才有“疑是經冬雪未銷”的錯覺,寫得別有一番韻味。宋代王安石的《梅花》云:“墻頭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先疑梅為雪,后暗香襲來,才知是梅非雪。它也寫錯覺,但這錯覺的造成是因為梅花凌雪而開,如雪的梅花和如梅花的雪自是容易相混。《梅花》近觀的“疑是”與《早梅》遠眺的“疑是”,同工異曲,可說各盡其妙。
上一篇:《把酒問月·唐·李白》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春山夜月·唐·于良史》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