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弈喻
錢大昕
予觀弈于友人所(1)。一客數敗(2)。嗤其失算(3),輒欲易置之(4),以為不逮己也(5)。頃之(6),客請與予對局予頗易之(7)。甫下數子(8),客已先得手(9)。局將半,予思益苦(10),而客之智尚有余(11)。竟局數之(12),客勝予十三子。予赧甚(13),不能出一言。后有招予觀弈者,終日默坐而已。
今之學者,讀古人書,多訾古人之失(14); 與今人居,亦樂稱人失。人固不能無失,然試易地以處(15),平心而度之(16),吾果無一失乎?吾能知人之失,而不能見吾之失;吾能指人之小失,而不能見吾之大失。吾求吾失且不暇(17),何暇論人哉?
弈之優劣,有定也(18)。一著之失(19),人皆見之; 雖護前者(20),不能諱也(21)。理之所在,各是其所是(22),各非其所非(23)。世無孔子,誰能定是非之真?然則人之失者,未必非得也; 吾之無失者,未必非大失也; 而彼此相嗤,無有已時,曾觀弈者之不若已(24)!
〔注釋〕(1)弈(yi): 下棋。所: 處,地方。(2)數: 屢次。(3)嗤(chi): 譏笑。(4)輒: 每每。易: 改換。置: 指下棋,布子。(5)不逮己: 不及自己。(6)頃之: 過了一會兒。(7)易之: 輕視他。(8)甫:剛剛。(9)得手: 占了上風。(10)思益苦: 越來越想不出應付的方法??啵焊F竭,艱難。(11)智:本領、智慧,此指下棋制勝的辦法。余:余力。(12)竟局: 結局,局終。竟: 結束。局: 棋局。(13)赧(nan):因羞愧而臉紅。(14)訾(zi): 詆毀。失: 過失,缺點。(15)易地: 換一下位置。處: 居。(16)度(duo):推測、估計。(17)不暇: 來不及。暇: 空閑,多余的時間。(18)有定: 有一定的客觀標準。(19)一著:一步棋。著(zhao ): 下棋落子。(20)前: 指前此之失。他本或作“短”。(21)諱: 掩蓋。(22)各是其所是: 前一個“是”字作動詞用,即“以……為是”。(23)各非其所非: 前一個“非”字作動詞用,即“以……為非”。(24)曾: 幾乎,簡直。不若: 不如。
〔鑒賞〕這是一篇寓意深刻的短文。作者抓住生活中的一件小事,生動地說明了一個警策的哲理。言簡意賅,耐人尋味。
文章以“觀弈”兩字破題,要言不煩地介紹了一次觀人下棋的經歷: 看人下棋總覺得人不如己,但自己一動手,卻發現己不如人了。故事很簡單,也許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生活經驗,甚至也有人會象作者一樣,感到慚愧而臉紅——“赧甚”,并吸取教訓,以后觀弈,決不指手畫腳——“終日默坐而已”。但作者卻比常人高明,他決不止于“赧甚” ,而是由此悟出一個深刻的人生哲理。
首先,作者以讀書、處世為例: 有些人,讀古人書喜歡指摘古人的過失;與人相處,愛好數落人家的缺點。這說明人們往往容易看到他人的缺點,而看不見自己的短處。為什么人們會犯這種認識上的錯誤呢?作者指出,其原因在于不能“易地以處”——設身處地地為當事人著想; “平心而度之”——以心平氣和的公允態度評價一切事物。俗話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當局者之所以迷,是因為他身處一定的環境、氣氛之中,受到一定物質的或精神的條件制約,這就必然影響他的觀察力和判斷力。而旁觀者則由于超脫于當事人所處的種種局限之外,有可能得出比較客觀的認識。但是,旁觀者畢竟也生活在這個互相影響、互相制約的社會中,他也決不能象超凡脫俗的神仙一樣,處處、事事都保持清醒。這就是作者接著要闡述的一層道理——“吾果無一失乎”——人不可能沒有過失和錯誤。作者認為認識自己的缺點要比挑剔別人的過失困難得多,因此,他提倡,應當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檢查自己的缺點和錯誤上去。作者的見解是深刻的,他已經學會用辯證的觀點分析問題。對一個古人來說,這是難能可貴的。
文章在論證了觀人之失易,觀己之失難以后,深入一層指出“彼此相嗤”——互相攻擊,議論別人是非——實不可取。仍以下棋為例,作者以為,下棋的得失易見,而世事的是非難明,由于大家“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沒有一個客觀的標準可供衡量,因而不必互相嗤笑,否則,只能是“無有已時”。這一觀點,有其合理的一面: 當事物的發展還在朦朧之中未到達可以下結論的階段,最好不要簡單草率地發表意見,否定別人。在科學研究和探討中,這可說已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經驗教訓了。當然,這一觀點對那些喜歡輕率地議論旁人是非的人,也是一個很有力的針砭。不過,作者的認識是不全面的,他否定了真理的客觀性。真理畢竟是可以靠實踐的驗證來辨識的,因而“是非之真”也是可以鑒別的。作者終究是生活在一百多年前的人,他的認識不可避免地帶有局限性。我們不能苛求于他。
這篇短文以小及大地論證了一個深刻的哲理。說理層次清晰,邏輯性很強。文字簡練精悍,讀來給人以興味與啟迪。
上一篇:《古文觀止·韓愈·應科目時與人書》鑒賞
下一篇:《古文觀止·陶淵明·歸去來辭》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