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賦《記承天寺夜游》原文與翻譯、賞析
[宋] 蘇 軾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②,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③。懷民亦未寢,相與步于中庭④。
庭下如積水空明⑤,水中藻荇交橫⑥,蓋竹柏影也。
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耳⑦。
〔注釋〕
①本文選自《東坡志林》。承天寺,在黃州(今湖北省黃岡縣南)。當(dāng)時(shí)蘇軾因被新黨指控為訕謗朝廷,貶謫在黃州。②元豐六年(公元1083年),作者貶官黃州的第四年。元豐,宋神宗的年號(公元1078—1084年)。③張懷民,即張夢得,蘇軾之友,亦貶官黃州,初到時(shí)寓居承天寺。④步,用為動詞,散步。⑤空明,透明,形容庭中似水般澄澈。⑥藻荇(xing性),泛指水草。藻,水草的總稱。荇,一種多年生水草,葉形似心臟,面綠背紫,夏季開黃花。⑦閑人,此指不追求名利而能從容流連光景的人。當(dāng)時(shí)作者貶官黃州,名義上是團(tuán)練副使,實(shí)際上過著近乎流放的閑居生活,所以自稱為“閑人”。
〔分析〕
蘇軾因?qū)?a href="http://www.tenkaichikennel.net/shiji/wanganshi/"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王安石推行新法持保守態(tài)度,終于獲罪而貶謫黃州充當(dāng)團(tuán)練副使。這個(gè)閑職,使蘇軾無“用武之地”,所以這一時(shí)期蘇軾的作品,如《赤壁賦》、《后赤壁賦》等,大多有曠達(dá)而又失意的矛盾心緒,本篇也不例外。
前段敘寺庭步月,在“解衣欲睡”之深夜,因見“月色入戶”而“欣然起行”,興之所來,不可自己。這正是蘇軾那曠達(dá)性格的表現(xiàn)。但一人獨(dú)步,未免寂寞,于是至承天寺尋朋友共同游樂。一“念”之閃,立即行動。這又是蘇軾那不顧形跡的曠達(dá)表現(xiàn)。“相與步于中庭”一句點(diǎn)實(shí)了題目“承天寺夜游”,又為后文的寫景抒情留下了無窮盡的地步。
中段寫景,夜間閑游,可入文者甚多:寺、庭、日、樹、草、風(fēng)聲、蟲鳴等等,如果一一娓娓道來,可制成相當(dāng)規(guī)模的文章。但作者只擷取月光來描寫,將庭中的月色比為“積水”,將月下的竹柏影喻為“藻荇”,而一個(gè)“空明”,極言月光之澄澈潔凈,一個(gè)“交橫”,則寫盡了竹木叢生錯(cuò)雜之狀態(tài)。出奇的聯(lián)想構(gòu)成了綺麗的美景,而又如此貼切、動人,令人宛然如見。這里又留下了多少空余,讓讀者自己去聯(lián)想、遐思。
末段抒情,承上面兩段推出一層。為了把這一層推得更高、更有力,作者故意跌宕一筆,說“月夜”、“竹柏”何處無有,人人都有這樣的機(jī)會賞覽月色樹影,但偏偏世間無人賞月,缺少“閑人如吾兩人耳”。這一句話看來平常,卻是含意深長,而又饒有余味。它暗示了世人大多汲汲名利,牽纏俗務(wù);它也顯示了作者的心胸曠達(dá)飄逸;它又淡淡地流露出作者那失意的悵惘心緒。這里又留下了許多含蓄的意思讓讀者自己去咀嚼回味。
全文83字,有敘述,有寫景,有抒情,前后緊扣,轉(zhuǎn)折自如。但是筆剛落下即收,話剛出口即止,留下許多空白,讓讀者去領(lǐng)略,去聯(lián)想,去填補(bǔ)。一篇短文,能寫得如此精致而有韻味,可見蘇軾作文的功力。
〔評說〕
儲欣《唐宋十大家全集錄》:“仙筆也。讀之覺玉宇瓊樓,高寒澄澈。”
上一篇:散文賦《觀潮》原文與翻譯、賞析
下一篇:散文賦《譯《天演論》自序》原文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