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唐宋五代詞·李曄·菩薩蠻》李 曄
李 曄
登樓遙望秦宮殿。茫茫只見雙飛燕。渭水一條流①。千山與萬丘。遠煙籠碧樹②。陌上行人去。安得有英雄,迎歸大內中③。
注釋 ①渭水:黃河最大的支流,發源于甘肅鳥鼠山,橫貫陜西中部,流至潼關入黃河。②籠:籠罩、彌漫著。③大內:指皇宮殿宇。
鑒賞 此詞是晚唐皇帝唐昭宗(李曄)所作。據《新五代史·韓建傳》:“乾寧三年,李茂貞復犯京師,昭宗將奔太原,次渭北,建遣子允請幸華州……是時,天子孤弱,獨有殿后軍及定州三都將李筠等兵千余人為衛,以諸王將之。建已得昭宗幸其鎮,遂欲制之,因請罷諸王將兵,散去殿后諸軍,累表不報。昭宗登齊云樓,西北顧望京師,作《菩薩蠻》詞三章以思歸。其卒章曰:‘野煙生碧樹,陌上行人去。安得有英雄,迎歸大內中。’酒酣,與從臣悲歌泣下。”從這一段記載可以看出,此詞是登高之作。全詞通過登高所見之景色,傾訴了作者的憤懣之情與去國懷鄉之思。
千巖萬壑圖(局部) 【清】龔賢 南京博物院藏
“登樓遙望秦宮殿”,表明所在地點以及登高目的。李曄作為大唐天子,卻被叛臣逼迫,淪落華州,又被韓建所約束,其內心憤懣之情可想而知。心懷故都,卻無能為力,只好登高“遙望秦宮殿”,也算是慰情聊勝于無了。“秦宮殿”代指唐宮殿。此處借秦說唐,一是顧及皇家體面,不好直說之,只好以秦宮殿來代指;二是長安本屬秦地,所以以秦宮殿來代指長安也是說得通的。“茫茫只見雙飛燕”,長安與華州相距百余里,齊云樓雖高,也望不見長安,只能看到茫茫的天際邊,兩只燕子在快樂飛翔著。此處寫燕雙飛,渲染了一種快樂的氛圍,正是以樂景寫哀情,以燕的快樂來反襯自己的失意與痛苦之情。“渭水一條流,千山與萬丘”,亦是登高所望之景色:渭水自西向東,川流不息。廣袤的平原上是起伏不平的山川與丘陵,渭河流域地貌復雜,山地包括橫貫陜甘的秦嶺山脈北坡及六盤山、隴山,斷陷盆地包括關中沖積平原及黃土臺原,黃土高原包括隴東、寧南、陜北的高原溝壑及丘陵溝壑區。所以此處以“千山與萬丘”來形容所看到的景色。
詞人認為正是這些山丘的阻隔擋住了他“遙望秦宮殿”,所以心情愈加地煩躁。他想從愁緒中解脫,無奈之下,將目光轉向別處,只見“遠煙籠碧樹,陌上行人去”。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王國維《人間詞話》),此處寫景傳情,李曄也正是借這蕭疏的景色來抒發內心的煩悶與滿腹愁情。這兩句還暗含深意,正是昭宗當時處境的描寫。此時的唐昭宗已無可用之人,周邊都是一些虎視眈眈之臣,正如“遠煙籠碧樹”的情形。“陌上行人去”,可信任之人已被隔絕或殺害,一些唯利是圖之臣早已離他而去。試想身為大唐天子,然四海之內卻無安身立命之地,亦無其可用之人,豈不悲哀?于是,詞人滿腔幽憤,對現實提出了質問:“安得有英雄,迎歸大內中。”此句看似平淡,實傳神之筆,有破空而來之勢。貴為天子,天下之人本應為之奔走效命,然而現實卻是昭宗祈求英雄相助而不得,其無限悲涼之意,溢于言外。與唐太宗的“昔乘匹馬去,今驅萬乘來”(句見《全唐詩》卷一)相比,其凄愴不言而喻。
此詞以“望”統攝全篇,上片與下片前兩句都是對所見景色的描繪,最后兩句是望景后所發感慨。全詞融情入景,情景交融,通過對景色的鋪排,成功渲染、烘托了愁苦幽憤的心境,也暗示了詞人處境艱難。此詞脫盡浮華,情真意切,尤其最后兩句更是將作者的失意、悲苦之情推向極致,讀來催人淚下。(肖巧紅)
集評 宋·邵博:“華州齊云樓有唐昭宗詞:‘安得有英雄,迎歸大內中?’蒲中鸛鵲樓有唐太宗詩:‘昔乘匹馬至,今駕六龍來。’其英偉、凄怨之氣,何祖孫不同也!”(《邵氏聞見后錄》卷一九)
清·張德瀛:“寇盜充斥,越在草莽,其言凄愴如此,非復漢高《大風》之曲矣。”(《詞徵》卷五)
上一篇:《唐宋五代詞·李珣·菩薩蠻》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唐宋五代詞·李煜·菩薩蠻》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