吟反攻形勢
1947年12月14日
百萬旌旗大展開,蔣匪到處成飛灰。
空心戰術今已矣,重點進攻安在哉?
江漢飛傳劉鄧捷,中原重見李鄭回。
陳謝揮戈下宛洛,聶楊立馬薄燕臺。
關陜彭賀長攻略,東北林羅巧安排。
譚許膠河收一戰,蘇魯前線逼兩淮。
反攻形勢見遠略,動員群眾賴雄才。
舉目艷說新民主,土改狂潮遍地來。
南天民變羽書急,準備審判蔣獨裁。
注釋:
旌旗——旗幟的總稱,詩中指軍士。
中原——廣義上指以河南為主體,包括山西東南部、河北東南部、山東西南部、江蘇西北部、安徽西北部等廣大地區;狹義上指河南省。
宛洛——二古邑的并稱;今河南的南陽和洛陽。
薄——接近,靠近。
關陜——陜西。陜西古名為關中。
雄才——出眾的才能;亦指才能出眾的人。
艷說——艷羨地評說。
狂潮——詩中寓指土改的形勢如同潮水一般漫延開來。
羽書——古代插有鳥羽的緊急文書。
賞析:
這首詩共有三層意思:第一層(前4句),概述敵我雙方在戰爭中總的態勢;第二層(第5句—12句)共8句,描繪我大軍開展戰略大反攻的畫面;第三層(第13句—18句)共6句,歌頌了毛澤東同志的英明、共產黨的偉大,歌頌了人民軍隊和人民群眾磐石般的作用,提出了“打倒蔣介石,解放全中國”的戰略目標。
第一層(前4句),詩人在首聯即點明主題:我軍戰略反攻的號角已經奏響,百萬旌旗已獵獵展開,國民黨軍隊已經岌岌可危,陷入四面楚歌之中。“蔣匪到處成飛灰”一句,寓指戰局已開始發生逆轉,中國人民解放軍已由100萬人發展到195萬人,其機動兵力已強于對方,戰略反攻的形勢已經到來。次聯“空心戰術今已矣,重點進攻安在哉”,1946年6月26日,蔣介石撕下和平面具,下令25個師將包圍半年之久的中國人民解放軍5萬人企圖統統吃掉;國民黨集中兵力重點進攻山東和陜北解放區,開始了全面的內戰,這就是蔣介石所謂的“空心戰術”和“重點進攻”。時隔一年,戰局的形勢發生了根本的變化,當年的危險形勢已不復存在了;詩人用“安哉在”與“今已矣”相呼應,“安哉在”是對國民黨反動派再一次挑起內戰的叩問,即“居心何在”?“今已矣”是對“安哉在”的有力回應,說明當年的緊張局勢早已過去了,戰局早已逆轉了;在此,詩人為第二層意思的展開作了有力的鋪墊。
第二層(第5句—12句)共八句,是對我軍全面開展反攻的大致勾勒。當時,中央軍委的戰略是“三軍配合,兩翼牽制”。“三軍”中,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豫魯野戰軍千里躍進大別山。他們強渡黃河,一舉突破國民黨150公里的防線,拉開了戰略進攻的序幕。陳賡、謝富治率領的晉冀豫魯太岳兵團挺進豫西;“宛洛”指河南南陽、洛陽兩地。陳毅、粟裕率領華東野戰軍轉戰蘇魯豫皖地區。三路大軍突破國民黨軍的包圍后,在河南以南、長江以北、西起漢水、東到海邊的廣大中原地區向敵人展開了戰略大反攻。“兩翼”,一個是以西北野戰軍出擊榆林,吸引攻進陜北的敵軍北調;另一個是以華東野戰軍東線兵團在膠東開展攻勢,將進攻山東的敵人引向海邊。由于有“兩翼”的牽制,使“三軍”主力集中兵力在中原地區對敵開展了毀滅性的打擊。除此以外,解放軍在東北、華北、西北等地也開展了對敵攻勢,聶榮臻、楊得志率部于1947年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攻克河北石家莊,殲敵2400多人,“薄燕臺”就是寓指這一戰役的行動。“長攻略”系指彭德懷、賀龍率部粉碎敵人“分區防御”的陰謀。原詩中“關陜彭賀張天網”改為現在的“關陜彭賀長攻略”,指的就是這一戰役。詩句“東北林羅巧安排”,系指東北民主聯軍于1947年秋殲敵73萬人的攻勢,詩人在這一層主要用了鋪排的手法,將我軍戰略反攻的主要畫面展現在讀者面前。
第三層(第13句—18句),詩人首先用“遠略”歌頌毛澤東和黨中央的英明決策,接著用“賴雄才”寓指我各路大軍的中堅力量的巨大作用,詩人所指的“雄才”,當然還包括廣大的人民群眾和千百萬解放軍戰士;正是我黨、我軍充分相信群眾、依靠群眾,才會在戰斗中不斷發展和壯大,逐步從弱小到壯大,從敵強我弱,到戰略的相持,直至戰略大反攻。最后四句,詩人展望了美好的未來:“舉國艷說新民主,土改狂潮遍地來。南天民變羽書急,準備審判蔣獨裁。”詩人相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共產黨必將取得解放戰爭的全面勝利,一個充滿民主政治的國度和先行的土地改革的狂潮就要到來!到那時,羽書傳檄、審判蔣介石的場面也一定會到來!
這首七言古詩看似直白,其實寓意深遠。全詩氣韻生動,氣勢豪邁。詩人用賦比興的手法,勾勒出我軍戰略大反攻的恢弘氣勢,并對最后取得全面勝利進行了深情的展望,讀后讓人深受鼓舞。
上一篇:陳毅《反攻下汀州龍巖》詩詞賞析
下一篇:陳毅《詠三峽》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