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趙翼·雜題》原文賞析
每夕見明月,我已與熟悉。問月可識我?月謂不記憶。茫茫此世界,眾生奚啻億! 除是大英豪,或稍為目拭。有如公等輩,未見露奇特。若欲一一認,安得許眼力?神龍行空中,螻蟻對之揖。禮數雖則多,未必遂鑒及。
這組詩大約作于乾隆四十三年(1778),原題《閑居讀書作》,此時作者早已辭官隱居陽湖家中。趙翼說過: “詩非苦心作不成,佳處又非苦心造。”他還說過: “吟詠出興會,萬物供驅馳。”這首雜題正是詩人出奇制勝的杰作,既自然樸素,又苦心經營,精巧構思,在平凡曉暢的語言中,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構思巧妙,通過人識月而月不識人的風趣對話的描寫,揭示了一條普遍規律。“每夕見明月,我已與熟悉。”通俗明白的詩句,似同白話,然而這便是好詩佳句,平中見奇,引起下文詩人問月而月來回答。“問月可識我?月謂不記憶。”一問一答,情趣無窮。我每天晚上看見月亮非常熟識月亮,可是月亮并不認識我。這其實是常情,一經詩人寫入詩中,便風趣橫生,哲理閃光。試想,“茫茫此世界,眾生奚啻億!”如此大千世界,眾人何止上億?蕓蕓眾生,人太多了,哪里都認識呢?除非你是大英豪,或者我稍為拭目而看,像你等一般人物,并沒有什么奇特之處,假如要一一認識,哪里有如許眼力?月亮回答真是妙極了! 這不是一條規律嗎?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真正杰出的人物并不多,因此隨著時間的流逝,大多數人物便不留什么痕跡,能留在人們記憶里或記載在史書上的,只是少數幾個“露奇特”的風云人物。
“神龍行空中,螻蟻對之揖。禮數雖然多,未必遂鑒及。”神龍行空比喻高高在上的大官,螻蟻比喻普通百姓。百姓按照規定的禮數(古代剝削階級按名位而定的禮儀等級制度),對統治者行禮,但當官者未必就都能看到。《楚國先賢傳》說“神龍朝發于昆侖之墟,暮宿于孟諸,超騰云漢之表,婉轉四瀆之里,”螻蟻對神龍行禮,神龍未必看到,老百姓對當權者致敬,當權者未必施報。這也是一個規律。
人月對話,構思巧妙;神龍螻蟻比喻新穎,揭示的哲理耐人深思。
上一篇:古詩《費密·朝天峽》原文賞析
下一篇:古詩《元好問·楊柳》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