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白①
鳳凰臺上鳳凰游②,鳳去臺空江自流。
吳宮花草埋幽徑③,晉代衣冠成古丘④。三山半落青天外⑤,二水中分白鷺洲⑥。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注釋】
①李白:見《烏棲曲》。
②鳳凰臺:故址在今南京市鳳凰山。
③吳宮:三國時吳國建都金陵。
④晉代:東晉亦建都于金陵。衣冠:指豪門貴族。丘:墳墓。
⑤三山:山名,在南京市西南長江邊,因三峰并列、南北相連而得名。
⑥二水:一作“一水”。指秦淮河流經南京后,西入長江,被橫截其間的白鷺洲分為二支。白鷺洲:古代長江中的沙洲,在今南京市水西門外。洲上多集白鷺,故名。今已與陸地相連。
【詩本事】
此詩約作于天寶六載(747),時李白已遭賜金放還,游歷梁、宋、齊、魯后,南下金陵(今江蘇南京)。鳳凰臺在今南京城西南隅。
【賞評】
太白此詩若閑云隨風,似流水行云。幾處落墨,而全詩錦繡。首聯“空”、“自”二字用得精彩絕倫,將觸景后的無限感慨與不盡哀傷融入其中。頷聯詩人選取“花草”與“衣冠”二物抒寫吳宮晉都之風華不在,極富蕭涼韻味。鮮妍明媚的“花草”早已深埋“幽徑”之中,名門望族的“衣冠”也早已化作了黃土一抔,過去的無限光華都已隨風而去,如今只能看到“三山半落青山外,二水中分白鷺洲”的景象了。這一切的所見、所思、所感最終促使詩人吟出了“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一聯。曾經巍峨聳立的王城尚且經受不起歷史之潮的拍打,況我一人乎?什么時候我才能為國家一展雄才呢?是不是來不及了?詩人觸景生出之怨愁,讀罷不禁讓人嘆息之聲連連。此詩宛如華美而略帶憂傷的樂曲,讀來俊朗飄逸而又不乏沉重之感,為太白代表作。
【詩評選輯】
①宋·劉克莊《后村詩話》:李白過黃鶴樓,有“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之句,至金陵遂為《鳳凰臺》詩以擬之。今觀二詩真敵手棋也。
②元·方回《瀛奎律髓》:此詩以“鳳凰臺”為名,而詠鳳凰臺不過二語已盡之矣。下六句乃登臺而觀望之景也。
③清·沈德潛《唐詩別裁》:從心所造,偶然相似,必謂模仿司勛(崔顥),恐未必然。
④清·王琦《李太白全集》:調當讓崔(顥),格則遜李。
上一篇:劉長卿《登吳古城歌》察古觀今詩賞析
下一篇:薛 濤《籌邊樓》察古觀今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