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梅花獨占先,家家戶戶過新年。人家夫妻團圓樂,我如明月缺半邊!
二月春分柳色新,百草排芽遍地走,杏花帶雨流紅淚,你代孟姜痛傷心。
三月桃花是清明,對對燕子把窠尋,雙來雙去多歡樂,孟姜獨自路上行。
四月薔薇滿園香,千里尋夫女孟姜;丈夫長城無音信,不知生死與存亡?
五月榴花滿樹紅,處處龍舟鬧端陽;來來往往人多少,不見親夫萬喜良。
六月荷花映日紅,想起喜良在園中;與我初定鴛鴦譜,欽善捉去無影蹤。
七月菱花站水中,蚊子如雷鬧哄哄;任吃奴家身上血,莫到長城咬相公。
八月桂花滿園開,孤雁頭上帶霜來;我同孤雁一樣苦,好好鴛鴦兩分開。
九月里來天氣涼,籬邊黃菊傲秋霜;若能尋到親夫主,同飲杯酒賞重陽。
十月里來北風高,蘆花似雪順風飄,長城天氣已寒冷,我夫無衣冷難熬!
冬月里來大雪飛,我夫一去未回歸,奴家親把寒衣送,不見丈夫死不回!
臘月里來水仙香,想起家中二爹娘;去年守歲人三個,今年缺少女孟姜。
——清·無名氏編《孟姜女十二月歌》
清代以孟姜女為題材的民歌很多,福建刻本有《姜女宿草厝》,浙江刻本有《孟姜女十二月花名》,《孟姜女四季歌》,此為江蘇刻本《孟姜女十二月歌》中的一首。它以孟姜女為典型,實則反映了中國婦女的痛苦和悲慘,哀怨和憤懣,理想和追求。
“正月”過新年, “人家夫妻團圓樂,我如明月缺半邊!”一個是“團圓樂”,一個則是“缺半邊”,兩者不但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而且月亮本來也是團團圓圓的,由圓到缺,更令人感到傷感、遺憾。
“二月春分”, “杏花帶雨流紅淚,你代孟姜痛傷心。”作者不直接寫孟姜如何傷心,而寫杏花在雨中如流淚一樣“代孟姜痛傷心”,這就是說,孟姜的傷心已經使本來無情的杏花都被感動了,可見其傷心之至。這是采用“移情”的手法,把“孟姜痛傷心”的感情,移到帶雨的杏花身上。
“三月桃花是清明”,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每年陽歷4月5日前后(陰歷為三月),太陽到達黃經15度時開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三月節……物至此時,皆以潔齊而清明矣。”這節令開始的一日為清明節,我國民間有在此日踏青掃墓的習俗。這時“對對燕子把窠尋”,而孟姜女卻要離家“獨自路上行”,去尋找被征召筑長城的丈夫。燕子尚且能“雙來雙去多歡樂”,為什么人卻不如鳥,享受不到“雙來雙去”的歡樂呢?這實在太不合情理了!
“四月薔薇滿園香,千里尋夫女孟姜”,不但要受長途跋涉之累,而且要為筑長城的丈夫生死存亡擔心受怕。
“五月榴花滿樹紅,處處龍舟鬧端陽。”陰歷五月初五為端陽節,我國民間在這一天有競渡龍舟的習俗。節日來來往往的人很多,唯獨“不見親夫萬喜良”,這就更增加了她對丈夫生死存亡的擔心。萬喜良,傳說為孟姜女的丈夫,又作范杞梁。
“六月荷花映日紅”,在這令人十分欣喜的美好時刻,她不禁“想起喜良在園中”,那該是多么幸福啊!當丈夫“與我初定鴛鴦譜”,即訂婚的時候,情郎卻被“欽差捉去無影蹤。”欽差,即皇帝親自任命或派遣的官員。這里她把破壞他們夫妻幸福的責任,直接歸咎于封建最高統治者——皇帝。
“七月”, “蚊子如雷鬧哄哄”,她但愿蚊蟲“任吃奴家身上血,莫到長城咬相公。”相公,指她的丈夫。這表現了孟姜女的善良,有舍己為人的自我犧牲精神。
“八月”, “孤雁頭上帶霜來”,她觸景生情,感嘆“我同孤雁一樣苦。”苦在哪里呢?苦在夫婦分離,如同“好好鴛鴦兩分開。”雁和鴛鴦都是匹鳥,雌雄偶居,常用來比喻好夫妻不分離。
“九月”, “籬邊黃菊傲秋霜”,襯托孟姜女的性格也如同黃菊一樣剛強、美好,不怕“秋霜”的折磨,她依然頑強地一定要“尋到親夫主”, “同飲杯酒賞重陽。”重(chong蟲)陽,農歷九月初九叫“重陽”,又叫“重九”。曹丕《九日與鐘繇書》:“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十月里來北風高”,孟姜女料到“長城天氣已寒冷”。長城在我國北方,天氣寒冷得早。當南方天氣尚未寒冷時,她已在為“我夫無衣冷難熬”而牽腸掛肚,可見其對丈夫的關懷、體貼之情。
“冬月”,即陰歷十一月。這時天氣更加冷了,孟姜女決心“親把寒衣送,不見丈夫死不回! ”這種精神多么可貴!
“臘月”,即陰歷十二月。她不僅對丈夫那番無私的真摯的深厚的愛心,感人至深,而且她對父母也無微不至地關懷、體貼,“想起家中二爹娘,去年守歲人三個,今年缺少女孟姜”,一定會感到寂寞、凄涼。守歲,是陰歷除夕,合家團聚,守候新年的到來。這個習俗早在宋代已有,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除夕》即記載:“士庶之家,圍爐團坐,達旦不寐,謂之‘守歲。’”
以上十二個月,每個月皆以花、柳、風、雪等自然景物起興,它們不僅代表了各個月不同的時令,而且對于孟姜女的性格也有映襯的作用。如“冬月里大雪飛”,對于孟姜女給丈夫送寒衣那種不怕艱難險阻,決心“不見丈夫死不回”的勇往直前的精神,顯然有烘托的作用。有的雖然不能直接映襯孟姜女的性格,但對整個作品的基調有調節的作用。如臘月本來是氣候寒冷、萬物蕭條的月分,孟姜女尋夫又只能是個悲劇的結局,給人的感受必然是萬分凄涼的。然而作者以“臘月里來水仙香”起興,不直接寫孟姜女尋夫無著落的悲劇結局,而寫她懷念“家中二爹娘”在今年守歲時“缺少個女孟姜”的缺憾,這就使作品不致一味地給讀者以悲傷之感,而是突出了孟姜女的善良可愛,給人以悲中有壯的感受。這種悲中有壯的特色,不僅表現在作品的結尾,而且可謂貫穿于全篇。
上一篇:《孔雀東南飛》原文|賞析
下一篇:《孤兒傳(節選)》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