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蘇軾·方山子傳
方山子, 光、黃間隱人也【1】,少時慕朱家、郭解為人 【2】, 閭里之俠皆宗之 【3】。稍壯, 折節讀書【4】,欲以此馳騁當世,然終不遇【5】。晚乃遁于光、黃間, 曰岐亭。庵居蔬食【6】,不與世相聞;棄車馬,毀冠服【7】,徒步往來山中,人莫識也。見其所著帽,方屋而高【8】, 曰:“此豈古方山冠之遺像乎【9】?”因謂之方山子。
余謫居于黃,過岐亭,適見焉。曰:“嗚呼!此吾故人陳慥季常也!何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問余所以至此者【10】。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環堵蕭然【11】,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聳然異之【12】,獨念方山子少時,使酒好劍,用財如糞土。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見方山子從兩騎,挾二矢,游西山。鵲起于前,使騎逐而射之,不獲。方山子怒馬獨出【13】,一發得之。因與余馬上論用兵及古今成敗, 自謂一世豪士。今幾日耳【14】,精悍之色,猶見于眉間,而豈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勛閥【15】, 當得官。使從事于其間, 今已顯聞。而其家在洛陽, 園宅壯麗, 與公侯等【16】。河北有田,歲得帛千匹,亦足以富樂。皆棄不取,獨來窮山中,此豈無得而然哉?
余聞光、黃間多異人,往往陽狂垢污【17】,不可得而見,方山子儻見之歟【18】?
【注釋】
【1】光:光州。今河南省潢川縣.黃:黃州,今湖北省黃岡縣。
【2】朱家,郭解:均為西漢初年著名俠客《史記·游俠列傳》里有兩人的傳。
【3】閭:里,巷的門.宗:尊奉。
【4】折節:改變往日的志向和行為。
【5】不遇:沒有被起用。
【6】庵居蔬食:住草屋,以素食為生。
【7】毀冠服:不著仕人的衣帽。
【8】 方屋而高: 屋 (帽) 頂。方屋而高意為帽頂呈方形而且突起。
【9】 方山冠: 漢代祭祀宗廟時, 樂士舞女戴的帽子, 宋代多為隱士所戴。
【10】 矍 (jue) 然: 驚訝注視人的樣子。
【11】 蕭然: 清靜冷落, 引申為屋里空蕩蕩的, 沒有什么東西。
【12】 聳然: 吃驚的神態。
【13】 怒馬: 馬跑的急而猛。
【14】 今幾日耳: 想起當時情景, 距今好象才幾天。
【15】 世: 代代。勛閥: 功臣門第。
【16】 公侯: 古代爵位名, 有公、侯、伯、子、男五等。此指大官僚。等: 相同。
【17】 陽狂: 假裝瘋癲。
【18】 儻 (tang) 見: 意料之外的相見。
【賞析】
《方山子傳》是蘇軾貶謫黃州其間寫的一篇傳記體散文。他打破傳記文學的寫作常規, 在《方山子傳》一文中, 改變介紹人物姓氏、籍貫、生卒年月、家世、生平等平鋪直敘式的寫作手法, 而著力選取人物活動的幾組有價值的特寫鏡頭, 幾個表現人物性格的生活側面, 一經作者維妙維肖地刻畫描摹, 一個形象豐滿生動, 有血有肉, 見心靈, 見性格的人物便活生生地展現在讀者面前。擷取典型事例刻畫人物, 是說易行難的事情。首先, 典型事例如何選擇, 要求既要生動感人, 又要能有力地表現主題, 非有高超手筆難于做到。其次, 典型事例的選擇還要反映人物的性格、家世及主要業績, 處理不當, 就會導致文章寫作失敗。再次, 古來為人立傳,被立傳人多已作古, 總括一生之事通盤考慮去寫較有選擇余地。而蘇軾筆下的方山子, 人還健在, 如何把握運筆尺度, 是不易界定的難點, 然而,這些在常人看來難于克服的困難, 蘇軾卻應對自如。作者以其神奇熟練之筆, 匠心獨運, 結撰出了這篇曠世妙文。全文分四段進行敘述, 以煙波生色之筆, 層層深入地剖析了方山子其人。
第一段, 作者起首一句,“方山子, 光、黃間隱人也”,顯得突如其來, 而且立刻會生出兩個疑問。其一, 方山子并非人名, 那么何以不露真名呢? 何以稱之“方山子”呢?其二, 方山子是“光、黃間隱人”, 為什么他要歸隱呢? 兩個問題吸引著讀者, 急切想得知其真情而欲觀下文。緊接著, 文章以簡潔的語言, 概要地介紹了方山子的身世。分五層加以敘述。第一層, 方山子年少時尚俠義, 深為鄰里推重; 第二層, 棄俠義而學文,欲用此有為子當世, 但以“終不遇”而告終。“終不遇”三字在這里有深刻的內涵,方山子自少年開始,就心懷大志,以報效國家為己任。面對北宋政權積貧積弱,邊戰屢敗,武備不興的殘破局面,方山子憂心如焚,認為國家急需武人,因而練武行俠,團結鄰里之人,希圖將來有為于邊事,結果愿望落空。當時的北宋統治者重文輕武,唯讀書求仕,才可有所作為.方山子無奈,只得改弦更張,棄武學文。然而學成之后,依然于事無補。這位文武兼備,心懷滿腔熱忱,立志為國分憂的愛國者,宋統治者卻不予理采,皆以“不遇”相待。文中有“終不遇”三字,飽含著方山子幾多甜酸苦辣,可謂一言難盡;第三層,方山子苦斗一番,迎來的只有冷遇,他感到心灰意冷,對世道黑暗充滿了厭煩和不屑一顧的輕蔑,遂“于光、黃間”之岐亭;第四層,對于北宋王朝,方山子已失去信心,決心不再過問世事,專求佛事和清靜,日日以步代車代馬,身著百姓衣,往來于山中;第五層,方山子之謎終于揭開。因“其所著帽,方屋而高”,人們議論說“此豈方山冠之遺像乎?”,所以方山子得“方山”之名。本段層次分明,交待清楚,言外之意層出不窮,方山子的際遇,讀來令人酸楚。
第二段,蘇軾謫官黃州,于偶然之中,路遇方山子。原來方山子是作者的舊識,真名陳慥,字季長。老友異地相逢, 自然各道所以。當方山子得知蘇軾今日境況時,“俯而不答,仰而笑”,短短七個字,方山子的音容笑貌宛然在目,可謂妙筆生輝,韻味無窮。承接文章第一段方山子的“終不遇”,“俯而不答,仰而笑”,以其對方山子形象生動的描摹,更深一層地揭示出方山子內心的痛苦。這種痛苦集中反映在“俯而不答”中。方山子何以不答,正是他對宋統治者極為不滿和完全喪失信心,直至麻木和厭世的結果,這是抗議和憤怒的混和體。“答”而一言難盡,“不答”則“此時無聲勝有聲”,兩相比較,顯然后者的藝術效果更高一籌。看到蘇軾謫官的下場,方山子慶幸自己遠離塵世,隱遁不仕,因而“仰而笑”。轉瞬間即從年青時不得志的痛苦回憶中解脫出來,化憂為喜。見到方山子家“環堵蕭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極大地觸動了作者隱隱作痛的心,他由衷的羨慕方山子這種與世幾近隔絕的清苦生活。所謂的“自得之意”,并非方山子家人的實況,而是作者與方山子產生共鳴所致。
蘇軾是方山子的老友,看到如今的方山子與昔日的方山子判若兩人,在強烈的對比中,很自然地會勾起他對方山子的回憶,于是文章進入第三段。蘇軾在闡述方山子“使酒好劍,用財如糞土”之后,著意刻畫方山子往日的英雄氣概,以反敘的手法,精擇了十九年前,親眼所見,親身經歷的事情加以證明。方山子精于騎射,武藝高強.一次游獵西山時,“鵲起于前,使騎逐而射之,不獲”,此時,方山子“怒馬獨出,一發得之”,神態何等豪縱,這是一個特寫鏡頭,以“不獲”對比得之,酣暢淋漓地表現了方山子“氣蓋世”的英雄本色。而后,方山子又與蘇軾馬上論兵及古今成敗得失, 且“自謂一世豪士”, 氣宇何等軒昂, 這是第二個特寫鏡頭, 通過這兩個鏡頭, 方山子那神形兼備, 逼真感人的形象便展露于讀者面前, 栩栩欲活。然而, 正是這樣一位報國利民的的英雄, 竟然落得沉淪于窮鄉僻壤,終老于山谷林泉之中。朝政何等黑暗, 世道何等不公! 蘇軾與方山子的際遇同等, 兩人同屬“不遇”, 所以蘇軾文中通過這些實例的強烈對比, 充分表現了對宋統治者的極端不滿和怨恨, 雖未直言, 但字里行間飽含其意。
第四段, 蘇軾通過談方山子家世, 解開了讀者一個疑問。方山子遠離塵世, 并非因為窮得無以為生或不得為官所致。恰恰相反, 方山子“世有勛閥, 當得官”, 且“園宅壯麗, 與公侯等”。出人意料的是, 他卻完全摒棄了這些榮華富貴, 捐棄功名利祿, 決然遠離塵囂, 遁跡山林, 自愿過起艱苦的隱居生活, 原因何在? 這是由于對北宋政權極度不滿和喪失了信心。蘇軾這篇文章,“醉翁之意不在酒”, 表面是為方山子抱不平, 骨子里是在發泄對宋朝廷的憤怒。作者通篇無一字一句憤懣之語, 可字字句句都凝聚著蘇軾對統治者的痛斥。
《方山子傳》寫作技巧很高, 這不僅表現在結構設計, 事例安排, 人物描摹上, 而且也表現在詞語使用上。通篇處處顯露著作者的才華。正如蘇軾在《答謝師民書》中所說的那樣,“文理自然, 姿態橫生”。比如“俯而不答, 仰而笑”, 僅有七個字, 高度精練, 堪稱是言有盡而意無窮的典范。又如描寫行獵射鵲,“怒馬獨出, 一發得之”, 極為生動逼真地反映了方山子的英武和氣魄。身為散文大家的蘇軾, 采用“引而不發”的寫法,“其言也簡, 其意也長”, 給人以“質而實綺, 癯而實腴”的韻味, 在弦外余音中, 給讀者以強烈的感受和難以忘懷的印象。
上一篇:《古文·新城游北山記》鑒賞
下一篇:《古文·日喻》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