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唐宋五代詞·溫庭筠·菩薩蠻》溫庭筠
溫庭筠
小山重疊金明滅①。鬢云欲度香腮雪②。懶起畫蛾眉③。弄妝梳洗遲④。照花前后鏡⑤。花面交相映。新貼繡羅襦⑥。雙雙金鷓鴣⑦。
曉妝圖 陳少梅
注釋 ①小山:指室內的畫屏,清許昂霄《詞綜偶評》:“小山,蓋指屏山而言。”一說,指女子的眉額、眉峰。溫庭筠《菩薩蠻》詞:“蕊黃無限當山額。”金明滅:指畫屏(或女子的眉額)在陽光的照耀下產生或明或暗的變化。②鬢云:以云喻女子滿頭濃密的黑發。香腮雪:女子如雪白的臉頰。③蛾眉:女子的長而美的眉毛。《詩經·衛風·碩人》:“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④弄妝:女子梳妝打扮。⑤前后鏡:女子為了能看清腦后的裝束,前后各用一面鏡子對照。⑥繡羅襦(rú):刺繡精美的綢布短衣。“新貼繡羅襦”一句,《唐宋諸賢絕妙詞選》作“新著繡羅襦”。⑦鷓鴣:飛禽,古代詩詞中常擬其叫聲為“行不得也哥哥”。
鑒賞 溫庭筠的詞是文人詞成熟的一個標志。與溫庭筠同時代的不少詩人都填過詞,如杜牧有《八六子》,是現存唐代文人詞中最早的一首長達九十字的中調;又如皇甫松,詞作數量更多,他的《摘得新》《竹枝》《夢江南》等,都寫得綿密細致。但是,當時真正熱心填詞而又對后世文人詞的語言、題材、風格產生重大影響的,卻只有溫庭筠。據《舊唐書》等記載,溫庭筠不修邊幅、才思敏捷而又精通音律,他在仕途上并不順利,卻與當時“新進少年”即初出仕的年輕文人和歌妓打得火熱,也許正是這個原因,才促使他大量地倚聲填詞。他現存的六七十首詞作,所含曲調達十九種,在促進文人對詞的特殊聲律模式的推敲與運用上,影響無疑是很大的。
《花間集》收錄的溫庭筠《菩薩蠻》共十四首,這是第一首,通常認為是他的代表作。從這首詞中可以看到溫詞的特點,即所寫幾乎都是男女思慕或離愁別恨之情。詞本身就是娛樂性的,偏重風月艷情,而溫庭筠把它更推進了一步。
本詞寫一個獨守空閨的女子從起床到梳妝、穿衣的一系列動作,從而寫出她的心境。
上闋寫她起床的一些情態。首句是閨房的整體描述,鋪金繡銀、雍容華貴。“小山”指臥房內的屏風重疊遮掩,如山丘起伏;“金明滅”是指陽光透過窗紗照屋內屏風或明或暗之狀;“鬢云”是寫她那烏云一般濃黑卷曲的發髻;“欲度”則是指發型傾斜、將落未落的樣子;“香腮雪”是指她那芬芳而雪白的臉。烏黑的頭發卷兒半歪在嬌嫩的腮邊,足以令人想象出女主人公的美態。三四句則是全詞的一個中心,“懶”字引起疑惑。再接有“弄妝梳洗遲”的描寫,都見出女主人公那沒精打采的“懶”態。下片集中寫她穿戴打扮的情景:將珠花插在發髻上,用兩面鏡子前后對照著端詳;整頓好羅襦裙衣,在新縫的襦裙上,一雙金線繡出的鷓鴣鳥活靈活現,多么可愛! 為什么女主人公會最終注目于“雙雙金鷓鴣”呢? 這鳥兒雙雙,豈不正對照出人兒的孤單! 至此,我們可以領悟到,為什么這位女主人公是那樣的“懶”“遲”,沒精打采。
此詞情意隱蔽,作者并未直接寫女子閨怨,長愁短嘆,卻從最開始閨房陰陽顯晦之景中寫一個剛剛睡起的女子的容貌,到后面真實客觀地描述女子對鏡梳妝的情景,微露或間接地暗示人情。在古代社會,皇帝擁有佳麗三千,無數美麗女子在牢牢深宮消磨了自己的青春。她們見不到親人,更得不到愛情,心里壓抑著深重卻不能言語的哀怨,只能在無聊的春睡中打發漫漫光陰,這些都化作了“懶”和“遲”,甚至在花面交相映的鏡中,她都無心留意自己的如花美貌。
韻律方面兩句一轉韻,有極強的音樂感,是溫詞的一貫風格。溫庭筠的這首詞,既代表他本人的創作風格,也代表晚唐以來多數詞作者的創作風格:多半以描寫、抒發女性的容貌、形態、思想感情為主題,詞句艷麗精巧,含蓄深婉地流露出作者自己的各種悲愁愉悅——從戀情引申到仕途官場上的得志或失意之情。(朱銘)
集評 清·張惠言:“此感士不遇也。篇法仿佛《長門賦》,而用節節逆敘。此章從夢曉后,領起‘懶起’二字,含后文情事;‘照花’四句,《離騷》‘初服’之意。”(《詞選》卷一)
清·陳廷焯:“所謂沉郁者,意在筆先,神余言外。寫怨夫思婦之懷,寓孽子孤臣之感。凡交情之冷淡,身世之飄零,皆可于一草一木發之。而發之又必若隱若現,欲露不露,反復纏綿,終不許一語道破。匪獨體格之高,亦見性情之厚。飛卿詞,如‘懶起畫蛾眉,弄妝梳洗遲’,無限傷心,溢于言表。”(《白雨齋詞話》卷一)
清·陳廷焯:“溫麗芊綿,已是宋人門徑。”(《云韶集》卷一)
王國維:“固哉皋文之為詞也! 飛卿《菩薩蠻》、永叔《蝶戀花》、子瞻《卜算子》,皆興到之作,有何命意? 皆被皋文深文羅織。”(《人間詞話刪稿》)
鏈接 張惠言《詞選》論溫庭筠詞。張惠言是清代常州詞派的開創者,他所選編的《詞選》影響深遠,他在書中認為:“意內而言外者謂之詞”,“其緣情造端,興于微言,以相感動,極命風謠里巷男女哀樂,以道賢人君子幽約怨誹不能自言之情,低徊要眇以喻其致,蓋《詩》之比興,變風之義,騷人之歌,則近之矣。”在這一詞學觀念的影響下,他將溫庭筠的《菩薩蠻》(小山重疊金明滅)解成“感士不遇”之作,其中“照花前后鏡”四句,即“《離騷》初服之意”,引起了后來詞學家的很大爭論。
菩薩蠻
溫庭筠
玉樓明月長相憶①。柳絲裊娜春無力②。門外草萋萋③。送君聞馬嘶。畫羅金翡翠。香燭銷成淚④。花落子規啼⑤。綠窗殘夢迷⑥。
玉樓人醉圖 沈心海
注釋 ①玉樓:裝飾華美的樓閣,這里指女子的居所。駱賓王《帝京篇》:“桂殿嵚岑對玉樓,椒房窈窕連金屋。”②裊娜:細長柔美的樣子。③萋萋:草木茂盛的樣子。王績《石竹詠》:“萋萋結綠枝,曄曄垂朱英。”崔顥《黃鶴樓》:“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④銷:減少,這里指蠟燭在燃燒之后逐漸減少。⑤子規:又名杜鵑,其啼聲悲哀,鳴叫時,嘴邊會流出血來。古人摹狀其啼聲曰:“不如歸去,不如歸去!”故古代詩詞中,子規常用以抒發思鄉情懷。⑥綠窗:唐宋時的女子喜歡在夏秋季節用綠窗紗裝飾,故而詩詞中常用以指代女子的居室。劉方平《夜月》:“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闌干南斗斜。今夜偏知春氣暖,蟲聲新透綠窗紗。”李紳《鶯鶯歌》:“綠窗嬌女字鶯鶯,金雀婭鬟年十七。”
鑒賞 這是溫庭筠十四首《菩薩蠻》中的第六首,也是一首閨情詞。此詞主要是通過女主人公的夢境來展開敘述,并對夢醒后所看到的景色作了詳細的描述,溫庭筠用濃艷的辭藻、精雕細琢的語句婉約曲折地表現了女主人公對情人的無限相思之情。
上片是對夢境的詳細描述,其實是主人公對往昔情景的再現,是虛寫。“玉樓明月長相憶”一句描繪了這樣一幅場景:心愛之人即將離去,主人公反復叮囑著情人不要忘記自己,要時常回想起他們在玉樓明月中約會的甜蜜時光。“柳絲裊娜春無力”點明了主人公與情人在春日里折柳離別。“柳絲”點明了時間是春天,不僅與句中的“春”照應,同時別有深意。“柳”與“留”、“絲”與“思”諧音,正寄托了主人公對情人的留戀,希望可以挽留住他。“柳絲裊娜”暗示了春風吹拂,只不過很是輕柔。“春無力”既照應了前面春風的輕柔,又進一步言明了主人公的心態:不是“春無力”,而是情人的離去使其興致缺缺,感覺周圍的一切都很無力。
“門外草萋萋”化用了《楚辭·招隱士》中的“王孫游兮不歸,芳草生兮萋萋”,春日里芳草萋萋,正是一片大好春光,而主人公卻不得不與心上人分別,這是多么凄涼、清冷的場面啊! 此處正是以樂景寫哀情,更進一步凸現了主人公的悲傷、孤寂。“送君聞馬嘶”,在女主人公在與情人依依惜別之時,馬的一聲聲嘶叫更是加重了她的離愁別緒。
下片是夢醒后對所見到的景色的描繪,是實寫。“畫羅金翡翠”指臥室的帷帳用金線繡著成對的翡翠(翡翠:鳥名。也叫翠雀。羽有藍、綠、赤、棕等色,可為飾品。雄赤曰翡,雌青曰翠),這里喻指男女相愛,用以反襯主人公的孤寂。“香燭銷成淚”化用“蠟燭有心還惜別,替人垂淚到天明”(杜牧《贈別》)之意,明指房中蠟燭流淌的蠟油,其實暗指女主人公由于思念情人而流下眼淚或內心在流淚,正印證了“蠟炬成灰淚始干”(李商隱《無題》)。
“花落子規啼,綠窗殘夢迷”這兩句歷來為評論家所津津樂道。“花落子規啼”語出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楊花落盡子規啼”,“楊花”“子規啼”構成了一幅殘春的景象,也暗示了女主人公的心情是衰頹的。“楊花”即柳絮,與情人分別的時節是春日,現在又一個春日來臨,而心上人卻遠在他方,頓時無限凄涼之意涌上心頭。這一句看似簡單而意味無窮。首先渲染氣氛,花的墜落本已為這凄清的氛圍增添了一份蕭條,加上一聲聲杜鵑的悲鳴,更是讓人觸景傷情,悲從中來。二是暗示心境,物尚如此悲傷,況人乎?詞的最后以“綠窗殘夢迷”作結,“綠窗”借指女子臥房。至于“殘夢迷”,據浦江清所說:“往日情事至人去而斷,僅有斷片的回憶,故曰殘夢。迷字寫癡迷的神情,人既遠去,思隨之遠,夢繞天涯,迷不知蹤跡矣。”(《詞的講解》)女主人公仍在苦苦思念著早已離別的情人,難以釋懷,她執著的愛戀雖然有著太多的心酸,但給我們留下的是更多的感動。清陳廷焯《白雨齋詞話》卷一:“‘花落子規啼,綠窗殘夢迷’,又‘鸞鏡與花枝,此情誰得知’,皆含深意。此種詞,第自寫性情,不必求勝人,已成絕響。”
這首詞首先從女主人公的夢境寫起,虛寫了女主人公與情人分別的場景,再對夢醒后所見景色加以實寫,正是虛實相生。溫庭筠擅長挑選典型意象,意象之間若斷若續,卻留給了讀者更大的想象空間。此詞的意象都很好地表現主人公的心理變化歷程,婉轉隱約地表達了女主人公的相思之情。(肖巧紅)
集評 清·陳廷焯:“此種詞,第自寫性情,不必求勝人,已成絕響。后人刻意爭奇,愈趨愈下。安得一二豪杰之士,與之挽回風氣哉!”(《白雨齋詞話》卷一)
清·陳廷焯:“音節凄清,字字衰艷,讀之銷魂。”(《云韶集》卷一)
鏈接 晚唐五代詞集《尊前集》。《尊前集》編者不詳,編纂時間在北宋初期。收錄了唐五代39位詞人的詞作261首,因這些作品多系宴席歌唱之詞,故集名曰“尊前”。此集和《花間集》并稱,都是了解晚唐五代時期文人詞創作情況的重要文獻。
菩薩蠻
溫庭筠
南園滿地堆輕絮。愁聞一霎清明雨①。雨后卻斜陽。杏花零落香。無言勻睡臉②。枕上屏山掩③。時節欲黃昏。無憀獨倚門④。
注釋 ①一霎:一剎那,很短的時間。②勻:用脂粉擦拭臉面。睡臉:剛睡醒時睡眼蒙眬的臉。③屏山:放置在床頭的小屏風,因型似山形,故稱“屏山”。④無憀(liáo):無聊。
鑒賞 此首詞是溫庭筠十四首《菩薩蠻》中的第十一首,描寫了一位閨中女子雨后黃昏的孤獨、寂寞之情。
王國維《人間詞話》云:“一切景語皆情語。”上片四句看似對春日雨后黃昏景色的展現,其實內含深意。“南園滿地堆輕絮”首先在視覺上給我們以沖擊:暮春時節,南園里楊花滿地,隨處堆積的柳絮展示了一幅衰頹之象,增添了無限凄涼之感。“愁聞一霎清明雨”描繪了對清明時節雨的感受,“一霎清明雨”形象寫出了清明天氣變化多端的特征,雨天本給人帶來無端愁情,一陣又一陣的雨,反反復復,更會讓人心生不盡愁意,因此女主人公面對這一切的感受是“愁”。
三四兩句更是進一步渲染了殘春景象。“雨后卻斜陽”正是對清明期間天氣變化多端的具體再現,“斜陽”點明時間正是黃昏,一抹殘陽在西天上,真是“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李商隱《登樂游原》)。“杏花零落香”言明春雨過后,大多杏花都已凋謝,樹上只是零落地散著幾朵杏花,空氣中飄浮著淡淡的余香,到處是一片殘敗的景象。面對此景,閨中女子又怎能不愁呢?花開花落本是正常的事,但花的凋謝意味著韶光逝去,美人也會隨著年華的流逝而無人珍賞,就如那零落的杏花一樣。
詞的下片描寫了女子午睡起后寂寞無聊的情態。“無言勻睡臉”,在彊村本《尊前集》中“勻”作“彈”,“彈”是輕拍的意思,表明女主人公仍在半睡半醒之間,“彈睡臉”只是希望拍醒自己,而“勻”這一個字則表明女子睡醒后無心打扮,隨便勻一勻臉上的脂粉,這一動作暗示了其情緒低沉,因此“勻”比“彈”更有表現力。所謂“女為悅己者容”,該女子無心打扮,正說明了情郎不在她身邊,早已離她而去。“無言”一則暗示了獨自一人,身邊沒有可以交談的對象;二則與上片的“愁聞”“零落”相映照,暗示女主人公的孤寂惆悵。“時節欲黃昏,無憀獨倚門”,由于先前想躺在床上看風景未果,無奈之下只能起床看外面的景色,所以才有了主人公在黃昏時節倚門看風景的描寫。“無憀”正點明了女子寥落不樂的情態,“獨”既說明了女主人公是孤身一人,又暗示了她的孤獨寂寞。最后一句看似直露,實則一妙筆也。清況周頤《餐櫻廡詞話》云:“詞以含蓄為佳,亦有不妨說盡者”。最后一句的直白更讓讀者感到女主人公那種深深的寂寞與茫然。另外,結尾兩句對后世啟示較大,如宋盧祖皋《菩薩蠻》詞“時節又黃昏,東風閉深門”,宋方千里《大酺》“況時節黃昏,閉門人靜,憑欄人獨”等皆脫胎于此二句。
溫庭筠挑選了“輕絮”“清明雨”“斜陽”“杏花”這些典型意象,層層揭示女主人公的孤獨寂寞之情。通過對景色的鋪排,反復渲染女子的孤獨寂寞之感。他注重“煉字”,通過對主人公的微小動作進行詳細描寫來體現她的心理狀態。整首詞隱微曲折、含蓄蘊藉,堪稱絕妙。(肖巧紅)
集評 明·沈際飛:“雋逸之致,追步太白。”(《草堂詩馀正集》卷一)
杏花春雨圖 吳昌碩
菩薩蠻
溫庭筠
夜來皓月才當午①。重簾悄悄吾人語②。深處麝煙長③。臥時留薄妝④。當年還自惜。往事那堪憶。花露月明殘。錦衾知曉寒⑤。
注釋 ①當午:指月亮在天空正中的時侯。韓愈《和崔舍人詠月二十韻》:“過隅驚桂側,當午覺輪停。”②吾人:我獨自一個人。③麝煙:焚燒麝香發出的煙霧和香氣。成彥雄《夕》詩:“臺榭沉沉禁漏初,麝煙紅蠟透蝦須。”④薄妝:淡妝。⑤錦衾:錦緞的薄被子。
鑒賞 此詞是溫庭筠《菩薩蠻》的第十二首,披露了一位女子徹夜不寐,追憶往事的隱曲心緒。
上片首句“夜來皓月才當午”點明了時間正是深夜,月上中天,月華滿地。“才當午”既是對周圍環境的客觀描寫,也暗示了主人公躺在床上輾轉反側、夜不成寐,本以為即將天明,可誰知才是深夜,那漫漫長夜將如何度過呢?那滿腹的愁情又將怎樣排遣呢?環顧四周,只見“重簾悄悄無人語”,“簾”在彊村本《尊前集》中作“門”。若作“門”講,深更半夜,大家都睡覺了,整個屋子里聽不到談話聲是很正常的,并不能暗示主人公的獨居狀態。“重簾”點明了所發生的環境是在臥室里,古人居住的寢室會用很多簾幕來遮掩,因此溫庭筠在這用“重簾”。“無人語”暗示臥室里只有主人公獨宿,這是一幅多么凄涼的場面啊! 主人公又是何等的孤獨寂寞啊!“深處麝煙長”,“煙”在雪艷亭本《花間集》中作“香”。“麝煙長”既動態描寫出了麝香煙絲繚繞之態,又寫出了麝香散發的香味在室內持久不散,而“香”字只是對麝香所散發的香味時間長的陳述,沒有“煙”字形象。上片最后一句“臥時留薄妝”暗示了主人公是位女子,同時暗示了該女子在睡前是梳妝裝扮。那么她為什么在睡覺時臉上還留有淡妝呢?縱觀上片,我們可以得知女主人公白天是嚴妝打扮,等候情人的到來,結果久等不至。恐情人晚上前來赴約,因此躺在床上輾轉反側,沒有把妝卸掉,而是留有淡妝,真是“女為悅己者容”啊! 這一動作可以看出該女子對情人的癡心,但是情人卻背負了她,那么她又有什么反應呢?
月夜松禽圖【清】 惲壽平
下片首句“當年還自惜”,主人公思及往事,百感交集。當年自己青春年少、貌美如花,與情人有過許多甜蜜的回憶,而如今甜蜜都不復存在,那些回憶是她如今唯一的慰藉了。一切往事都已隨年華流逝而飄散,剩下的只是無盡的煩惱與絕望的等待。所以,此女子發出了“往事那堪憶”的感慨。宋張炎《詞源》認為“若堆疊實字,讀且不通……合用虛字呼喚,單字如‘正’‘但’‘甚’‘任’之類,兩字如‘莫是’‘還又’‘那堪’之類……此等虛字,切要用之得其所”。“還自”與“那堪”兩虛詞的運用,更凸顯了往昔與今日對比差距之大,主人公當年的甜蜜與現今的無限凄涼形成的巨大反差,讓讀者更能感覺到女主人公那化不開的濃愁。
“花露月明殘”一句寓情于景,是主人公由于追思往事,夜不能寐,起身在庭院中徘徊來打發時間,或是起身站在窗前向外看到的景色,當然也有可能不是實寫,是她腦中虛構的場景。不管怎樣,這一句向我們傳遞了女主人公內心的傷感之意。“月明殘”雖寥寥數語,卻言簡意豐,暗含多層意思,一則點明了時間的推移,由原來的皓月當空到現在的月之殘缺,即將破曉;二則用時間的變化暗示了女主人公一夜未能成眠;三是“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這里以月的殘缺來暗示人的分離。“花露”在汲古閣本中作“花落”,“花露”說明花上露濃,暗示天猶未亮,與“明月殘”相契合,但仍不如“花落”二字好。“花落”暗喻年華逝去,青春不再;而花開花逝又易引起人們的傷春惜春;從語法上講,“花落”與“明月殘”相一致;再則,古人以“花好月圓”來比喻人的團圓,這里取其相反之意,以“花落月殘”來暗喻人的分離,因此,“花落”比“花露”更能凸顯女主人公的無限傷感,亦增添了無限凄涼之意。通過對“花”“月”無言物象的描繪,“無限哀怨盡在不言中矣”(葉嘉瑩《嘉陵論詞叢稿》)。
詞的最后以“錦衾知曉寒”收束,含蓄蘊藉,意味深長。“錦衾”是無生命之物,又怎知寒暖?其實不是“錦衾知”,而是衾中人知。與第六首的“柳絲裊娜春無力”一樣,這里使用曲筆,暗示女主人公的心理。“寒”雖一字,卻傳達了多層隱含意思:一指天寒,二指衾寒,三指心寒,其凄清孤寂之意不言而隱然流于言外。
這首詞里出現了大量物象,看似煩亂,實則并非雜亂地堆疊著,而是暗含深意,層層深入地表現女主人公的心理狀態。全詞脈絡清晰,主旨分明,語言清麗,情思深婉,正如李冰若《花間集評注·栩莊漫記》所云,“全首無生硬字句而復饒綺怨”,有別于溫庭筠的其他同調作品。(肖巧紅)
集評 清·陳廷焯:“‘知’字凄警,與‘愁人知夜長’同妙。”(《詞則·大雅集》卷一)
上一篇:《唐宋五代詞·李白·菩薩蠻》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王安石·菩薩蠻》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