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颙《涉湖詩》魏晉南北朝山水詩鑒賞
李颙
旋經(jīng)義興境,弭棹石蘭渚。
震澤為何在,今唯太湖浦。
圓徑縈五百,眇目緬無睹。
高天淼若岸,長津雜如縷。
窈窕尋灣漪,迢遞望巒嶼。
驚飚揚飛湍,浮霄薄懸岨。
輕禽翔云漢,游鱗憩中滸。
黯藹天時陰,岧嶢舟航舞。
憑河安可殉,靜觀戒征旅。
太湖,古名震澤(《尚書·禹貢》),“周行五百余里”(張勃《吳錄》),水面“三萬六千頃”(《越絕書》),支港百數(shù)。晉楊泉《五湖賦》稱它“受三方之灌溉,為百川之巨都”。本詩系作者漫游太湖,觀山覽水,寓意感興之作。全詩十八句,可分三層: 前四句略同小序; 中間吟詠山水; 末兩句收結(jié),點出詩之主旨。
“旋經(jīng)義興境” 四句,直寫涉湖緣起。作者因旅途繞行,路經(jīng)義興(今江蘇宜興),故弭棹停船,去探尋古震澤之所在。
接下十二句,皆寫蕩舟涉湖的所見所感。詩人先從大處落筆,“圓徑縈五百”四句描摹太湖總體景觀: 湖面開闊,浩渺無涯,長津如縷,涵納百川。“眇目”,是瞇起眼睛來看。于舟中 “眇目”遠望,浩渺的湖水與遠天相接,是一派渾然莫測的景象。“窈窕尋灣漪”兩句,寫作者泛舟曲岸流水,且行且進,探幽尋勝; 站在船上,遠遠地望見湖中聳峙的山巒和島嶼。突然,“驚飚揚飛湍,浮霄薄懸岨”,湖面狂風驟起,掀起奔涌的急流; 高天的浮云乘風飛動,迅猛地逼近峻峭的山峰和石崖。作者不禁為此情景而震駭、驚詫。緊接兩句轉(zhuǎn)寫飛鳥和游魚在風浪中的情態(tài)。雖然風險浪急,但是鳥兒仍在高天輕盈地飛翔,魚兒仍在湖中安然游憩。詩句的言外之意是,太湖險境只能是禽鳥、游魚自由生活之所在,而非人可安居之處。更何況“黯藹天時陰,岧嶢舟航舞”,湖上氣象變幻,陰云時合,晦明無常,波濤如險峻的山峰,起落奔涌,航船便不得不隨浪顛簸,無以自持。從“驚飚”句起,到“岧嶢”句止, 集中寫出作者涉湖歷險的驚懼感受, 為全詩收結(jié)提出立意源本。
“憑河安可殉,靜觀戒征旅”,在靜觀審思之后,作者認為: 暴虎憑河,冒險行事,怎可效尤? 要“戒征旅”,謹慎出行,才能遠禍而求安。
體味全詩,不難領悟,第二層作者明寫涉湖的感受,實則是暗示人生涉世之經(jīng)驗。詩中太湖自然山水的風云變幻,始終是人間生活、人生經(jīng)驗的寓意表現(xiàn)。天高水闊,恰似茫茫人寰; 驚飚飛湍,浮霄薄岨,黯藹時陰,正是人世間黑暗、紛爭、動蕩和不虞災禍的比況。禽魚可在此翔天游水,各得其所,而行人到此,則犯難涉險,安危莫測。因此《涉湖詩》是一首謹身慎行之士借山水以自警自戒的感世詩作。它的文字精致而工巧, 多用連綿詞, 如窈窕、 迢遞、 黯藹、 岧嶢,但由于用字過于雕琢,削弱了詩的意味,因而顯得玄言的成份太濃厚了。
上一篇:蘇軾《浴日亭在南海廟前》宋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
下一篇:張說《深渡驛》唐山水詩|原文|鑒賞|翻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