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勃·九日登高》原文與賞析
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臺,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今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這首詩作于王勃南游巴蜀之時。本事見于《唐詩紀事》卷八“邵大震”條:“(大震)《九日登玄武山旅眺》云: ‘九月九日望遙空,秋水秋天生夕風。寒雁一向南飛遠,游人幾度菊花叢。’盧照鄰和云:‘九月九日眺山川,歸心歸望積風煙。他鄉共酌金花酒,萬里同悲鴻雁天。’玄武山在今東蜀。高宗時,王勃以檄雞文,斥出沛王府。既廢,客劍南,有游玄武山賦詩。照鄰為新都尉,大震其同時人也。所謂“檄雞文”,乃王勃寫的一篇游戲文字,假托沛王雞傳檄聲討英王雞。高宗認為是在挑撥諸王關系,將他逐出了沛王府。王勃突然遭此沉重打擊,一時彷徨失據,不久離開長安,入川觀景訪友。其時友人邵大震為官安陽,盧照鄰作尉新都,離梓州玄武山不遠。適逢重陽佳日,于是相約登山為文酒之會。與會者中,唯勃“時運不濟,命途多舛”,為一時“失路之人”(《滕王閣序》),所以,勃詩較之盧、邵之作更加沉郁悲深。
“九月九日”四字扣題,點明撰詩的節令場合。九九重陽,插茱萸,飲菊酒,據說可以辟除邪氣,消災長壽。“望鄉臺”實有其地,離玄武山不遠,這里借用其名,突出“望鄉”二字。王勃不得已遠游異鄉,寄食他人,“望鄉”之意,與重陽飲酒消災的喜樂形成鮮明對比,為全詩籠上一層惆悵氣氛。次句“他席他鄉送客杯”,“送客”,是這次酒會的另一使命。此詩但言思歸,并無留別之意,可知客人不是王勃自己。“他席他鄉”,已經隱寓一個“客”字。自身為客,卻又踐他方之地,借他人之席,舉送客之杯,可見自己仍不得不在他鄉異地繼續逗留,疊用“他”字,與隱去不書的“我”字形成鮮明對比,反映出詩人席間心情的沉重。
后面兩句,“人今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仍然寫羈旅情懷,而又翻進一層。“人”指詩人自己,與“雁”對比。“南中”即南方,包括巴蜀和整個江南地區,與包括詩人家鄉在內的“北地”相對而言。讀王勃文集可知,他游蜀時,每每作些但說好話的應酬碑文,作為游食的一種手段,這于恰因不世故而遭文禍的青年才子來說,是多么難堪的違心之舉! 一個“厭”字,集中反映了他對這種浪跡生活深深厭倦的情緒。年方弱冠的少年王勃,因此產生了對故鄉生活的深深懷戀。憑高遠望,藍天白云之間,有隊隊飛鴻,哀哀而來。“北地”是鴻雁的故鄉。這二句詩可作兩層理解:一層意思是說,我今已對南國生活深深厭苦,你鴻雁何苦重蹈覆轍,離鄉背井呢?另一層意思是,鴻雁南飛,乃為嚴冬所逼,政治打擊象自然界的冬天一樣冷酷,王勃感到自己與鴻雁的命運一樣凄苦。該兩句以雁喻人,人雁對比,以反問語氣,奏變徵之音。
詩只短短二十八字,而百回九折,曲盡思鄉之情。復疊、對比、擬人等藝術手法也都運用得圓潤妥貼。
上一篇:《劉駕·樂邊人》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羅隱·京中七日立春》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