絳紗弟子音塵絕,鸞鏡佳人舊會稀。
今日致身歌舞地,木棉花暖鷓鴣飛。
李衛公,即李德裕。唐武宗會昌年間任宰相,執行削弱藩鎮、抵御回鶻、打擊僧侶地主勢力的政策。會昌四年,因平澤潞叛鎮劉稹功封衛國公。唐宣宗即位后接連遭受貶斥,大中二年九月再貶崖州(今海南崖山縣東南),四年春死于崖州?!敖{紗弟子”用東漢馬融事,馬融講學時,常坐高堂,掛絳紗帳。后常用“絳紗弟子”指受業生徒。此指李德裕門下士。“鸞鏡佳人”,據范泰《鸞鳥詩序》說,有一只受羈養的鸞鳥,在鏡前看到自己的身影,以為是同類,悲哀鳴叫,沖天奮飛,然后死去。“鸞鏡佳人”,一般指妻妾之類,這里則比喻政治上的同類者。它比上句所說的“絳紗弟子”身份要高一些。詩的頭兩句是說,李德裕迭遭貶謫,昔日圍繞在他周圍的同道者,和他不能再見面,甚至連音信也不通了。那末,剩下李德裕孤身一人,處境如何呢?“今日致身歌舞地,木棉花暖鷓鴣飛。”致身,猶言歸身,收身。歌舞地,即南粵王趙佗娛樂之地——歌舞崗,在廣州市越秀山上,這里代指與廣州相鄰一帶。木棉、鷓鴣都是南方之物。木棉花大而紅,故說“花暖”。鷓鴣飛必南翥,也為南貶的人所不堪。兩句說:李德裕今日被貶,致身于昔時的歌舞勝地,舉目所見只是木棉花紅、鷓鴣南飛而已。李德裕是晚唐頗有建樹的政治家,大中初年不幸遭受政敵殘酷打擊迫害。這首詩慨嘆李德裕置身遐荒,孤獨窮悴,與昔日政治上親近人物,音信斷絕,于今昔之感中,致傷憐之意。詩含蓄而有情韻,在低沉哀惋的情調中,流露了作者的政治傾向。結尾以景結情,以麗語反襯貶所的荒涼。處境的孤寂,北歸的無望,均于言外見之。
上一篇:李商隱《滯雨》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崔國輔《小長干曲》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