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沁園春 再到期思卜筑》·辛棄疾
辛棄疾
一水西來,千丈晴虹,十里翠屏。喜草堂經(jīng)歲,重來杜老,斜川好景,不負淵明。老鶴高飛,一枝投宿,長笑蝸牛戴屋行。平章事,待十分佳處,著個茅亭。青山意氣崢嶸,似為我歸來嫵媚生。解頻教花鳥,前歌后舞,更催云水,暮送朝迎。酒圣詩豪,可能無勢,我乃而今駕馭卿。清溪上,被山靈卻笑,白發(fā)歸耕。
辛棄疾在免職閑居十年后被起用為福建提點刑獄和福建安撫史,任職二年后,就被朝中諫官攻擊,再次免職,于宋光宗紹熙五年(1194)重回上饒閑居。他在赴閩任職前經(jīng)常往來于帶湖、瓢泉之間,曾在期思居留,所以題目中說“再到”。“期思”,地名,在江西鉛山縣境內(nèi)。“卜筑”,即卜居,選擇住處。這首詞就是作者重到期思擇地時的即興抒懷之作。
上片描寫期思山水之佳,表明自己擇地隱居的意圖。開頭三句,以工整的四字句描繪期思的風景和地勢。一水縈繞,群山環(huán)抱,天氣晴好,真是個隱居的好去處。“一水”句顯示了水的氣勢,而“千丈”、“十里”的夸張用語,流露了作者的喜悅之情。“喜草堂”四句,以“喜”為領(lǐng)字,起兩對扇形句,連用二典,自比杜甫和陶淵明,表露隱居的志趣與決心,語氣瀟灑,充滿歡樂。杜甫于唐肅宗乾元二年(759)入蜀依嚴武,上元元年(760)在成都浣花溪卜筑草堂。代宗寶應(yīng)元年(762),西川兵馬使徐知道反,遂往梓州避難。至廣德二年(764)春,嚴武再鎮(zhèn)蜀,方得重歸成都草堂。這里以杜甫重回草堂比喻自己重到期思的行動。陶淵明在《游斜川序》中敘述,他于辛丑(421)正月五日同鄰居數(shù)人同游斜川(在今江西都昌附近)。斜川風景幽美,“臨長流,望曾城,魴鯉躍鱗于將夕,水鷗乘和以翻飛。……”這里以斜川比期思,風景幽美,適于隱居。“老鶴”三句,再以老鶴、蝸牛作比,抒發(fā)議論,人要像老鶴那樣展翅高飛,隨便揀一樹枝投宿即可;切勿學(xué)蝸牛,背著屋子慢慢爬行。表明了自己豁達的生活態(tài)度,譏笑那些行為拘謹?shù)娜恕=Y(jié)束三句,點明卜居意圖,扣題。
下片寫自己寄情山水風光的無窮樂趣,同時也流露了內(nèi)心深處的痛苦。頭二句,以擬人化手法,賦予青山以人的性格與感情,說青山氣概軒昂,似為歡迎自己的歸來更增添了幾分嫵媚。接下四句,以“解”為領(lǐng)字,起兩對扇形句,進一步說青山識趣,驅(qū)使云水花鳥前歌后舞,娛樂作者。不說自己喜愛山水花鳥,而說山水花鳥喜悅自己,不僅有風趣,而且愈加表露出作者對自然風光的喜愛之情。下面“酒圣”三句,語氣上有了轉(zhuǎn)折。自比為“酒圣詩豪”,表示自己能駕馭青山水鳥的豪情。而“可能無勢”,卻帶有自嘲意味。結(jié)末三句,以似不經(jīng)意的平淡語言,表露出作者不甘退隱的落寞情懷,與政治失意后內(nèi)心深處的悲慨情緒。這三句是全詞的主旨所在。
詞以風趣的語言,前后對比的寫法,透露出作者抱負落空后的落寞無奈與深悲巨痛,令人為之扼腕;寫景氣勢恢宏,以擬人手法描寫山水,意態(tài)生動,風趣感人;筆法大開大合,風格豪放。
上一篇:陳人杰《沁園春丁酉歲感事》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
下一篇:劉過《沁園春寄稼軒承旨》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