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道豐年瑞,豐年事若何?
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
單看題目,還以為是一首詠雪景的詩,然而本詩卻一句寫景也沒有,全是議論。
長安城中,一場大雪正紛紛揚揚的下著,這是全詩議論的背景。
“盡道豐年瑞”,首句平實無奇,道出瑞雪兆豐年的自然規(guī)律。“盡道”,大家全都是這么說。這兩個字倒值得推敲,細細體會,在字里行間似乎藏著一種對這個普遍看法不以為然的意思。莫非詩人別有意會?“豐年事若何”?果然詩人提出了疑問。瑞雪兆豐年,固然不錯,然而“豐年”是個怎么回事呢?這話問得似乎無理,然而這正是詩人的別有會心處。詩人并非不知豐年事“若何”,而是說“豐年”那事還遙遠著呢,先且不必管它,就目前,就有比“豐年”更迫切的事。那是什么事?“長安有貧者,為瑞不宜多”!大雪之下,長安城里還有許多窮苦人挨餓受凍,在死亡線上掙扎呢!現(xiàn)在就要被大雪凍死,還說什么豐年不豐年。雖說大雪能兆豐年,但為這些“貧者”著想,還是少下的好啊!這就是詩人的獨到見解。
這首小詩只有四句,但議論風(fēng)生,抵得上一篇論說文。這是一篇駁論。先立反面論點,接著提出問題,然后擺事實講道理,駁倒反面論點,樹立自己的正確論點。有理有據(jù),彈無虛發(fā),說服力極強。且四句詩起承轉(zhuǎn)合,環(huán)環(huán)相逼,章法嚴謹,氣勢充沛,無局促之感。絕句本不擅長議論,而本詩則純乎議論,且用得如此成功,足見詩人藝術(shù)功力之深厚。
對“貧者”的態(tài)度如何,是本詩立論的關(guān)鍵。本來“盡道豐年瑞”并沒有錯,但由于有了“貧者”橫亙在詩人胸中,所以他對雪的認識就不再是敷廓的,而是更加具體,更加深刻!這也就是羅隱的難能可貴之處。
上一篇:皇甫松《采蓮子二首(其一)》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羅隱《中秋夜不見月》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