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點絳唇①·趙彥端》留春令詠梅花史達祖
山水鄉中,豈知還有中原笑。醉歌傾倒。記得升平②調。
舊日年光③,試把華燈照。心情好。有些懷抱④。擬⑤向梅花道。
①點絳唇,詞牌名?! 、谏?,太平?! 、勰旯?,年華,歲月?! 、軕驯Вж摗! 、輸M,打算。
本詞語言平淡自然,卻有極強的感染力。字里行間流露出一位愛國詞人感慨今昔的哀傷和無力回天的苦楚。
上片詞人欲借歌酒來澆愁情。山水如畫的鄉間,怎料仍有和在中原時一樣的笑聲。“山水鄉中”從遠景著筆,展現自然風物之美,令人頓生江山曾經如畫的感慨?!柏M知還有中原笑”句為反問式,“豈知還有”可見現實中人們的表現與作者意愿中的“應該沒有”截然相反:國土已然淪喪,可這里的百姓卻還能安居樂業,談笑如常,這又何嘗不是對南宋當權者的極大諷刺呢?而這種景象當然也會讓這位愛國詞人更加痛苦,于是他欲借酒澆愁,因此“醉歌傾倒”,但酒醉到步履蹣跚卻仍能記得往昔太平時的曲調?!皟A倒”不僅展現了詞人的醉態,更能讓人聯想到他不知所從的茫然無助之狀。上片雖只字未提過去之事,但詞人胸中那份昔盛今衰的對比卻十分明了。而正因詞人對“昔盛”的留戀,所以“今衰”帶給他的痛苦是再多的酒也無法沖淡的。
下片詞人有懷抱卻無從傾訴。迷蒙中我想起了過去的時光??梢娫~人不只沉迷于這份苦楚,而是能從中超脫,在對往昔的追憶中獲得些許歡樂。點亮華燈,我的心情豁然開朗。往昔的那份壯志重上心頭,但現實中我已經無力回天,不如將這份幽情向梅花傾訴?!霸嚢讶A燈照”中一“試”字展現出詞人愁苦難言,尋求安慰的心靈掙扎;“梅花”在此已成為詞人的知己,可見他自知國家茍安,自己曾經的壯志無法實現,這份痛苦無從傾訴,只能借梅抒懷了。
全詞虛實結合,抒發情感婉約細膩。
●趙彥端(1121~1175)字德莊,號介庵,鄱陽(今江西波陽)人,宋宗室。紹興八年(1138)進士。十二年(1142)任為左修職郎、錢塘縣主簿,又調為建州觀察推官。曾管理饒州余干縣,充任福建路提點刑獄司傒辦公事。隆興元年(1163),被授官國子監丞,后改為吏部員外郎,管理江州。乾道三年(1167),被任直顯謨閣、江南東路轉運副使。五年,調為福建轉運副使,后歷任左司郎中、太常少卿、直寶文閣、提點浙東路刑獄,因過錯主管臺州崇道觀。淳熙二年去世,時年五十五。
●點絳唇,參見第2頁相關介紹。
●定鼎中原典故:大禹治理了洪水,接著又鑄造了九個大鼎,到了商周時九鼎成為傳國之寶,誰想統治天下,就要先奪取九鼎。商朝末年,周武王舉兵伐紂,滅商后,周武王的第一件事就是準備把九鼎搬運到周朝的國都鎬京。誰知那九尊大鼎個個像小鐵山,既難搬又難運。武王組織了大批人馬,據說一尊鼎就動用了八九萬人,花了幾個月的功夫,才拉到洛陽。當他們準備再向西拉時,不管用什么辦法,大鼎像生了根似的,定在那里巍然不動。武王聞知此事,感嘆地說:“九鼎是鎮國之寶,它們到了洛陽不往西走,定有緣故。夏朝國都在洛陽,洛陽又位于天下之中,上天莫不是要我把國都遷到洛陽不成?如果是這樣,就把九鼎安放在洛陽吧。”后人用“定鼎中原”來表示完成大業,取得天下。
詩人愛梅,不必多言,光陸游就有一百多首以梅為題的詩詞。史達祖的詠梅詞,全篇不著一梅字,卻盡得風流。
留春令
詠梅花
史達祖
故人溪上,掛愁無奈,煙梢月樹。一涓春月點黃昏,便沿頓、相思處。 曾把芳心深相許。故夢勞詩苦。聞說東風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
史達祖詠物詞除了字鍛句煉外,又使情景融合無際,更加渾融。
上片寫溪上月下賞梅情景。詞人大約在春天的一個傍晚來到梅花溪,此時太陽落山,月亮升起皓空,但見那梅樹在明月清光的映照下,銀光素輝,清奇幽絕,分外動人??墒?,那梅樹梢頭卻因暮色尚未散盡,而月色又不明朗,朦朦朧朧,看不清梅花的冰姿雪容。這情景對一心賞梅,愛之情深的詞人來說,自然是很掃興的,心中不覺浮起難以抑制的怨愁,顯出百般無奈的神情,因而以清空騷雅之筆寫出兩句奇妙的詞句:“掛愁無奈,煙梢月樹。”前句寫情,后句寫景,情由景生,妙合交融。其中“掛愁”很是形象,清辭奇思。過拍兩句寫詞人月下徘徊,愁思難釋的情景。暮色已濃,明月倒映,把一涓春水照得上下透明,打破了溪上昏暗的暮色,仿佛一切都無所隱匿,連詞人的滿懷相思也沒有可安頓的地方,真個是“寸心外,安愁無地”,閑婉深曲的細膩感情在低低的訴語中得到全面的吐露?!包c”字形象地寫出月光映澈溪水,點破黃昏,消去暮色的明秀清幽景象。而且春月點破黃昏又富有一種動態感,化靜為動,饒有情趣。
下片寫月下的回憶和遐想。第一句“曾把芳心深許”,上承“相思”二字,用擬人化手法敘說梅花相愛情深,曾兩情相悅,至今猶沉浸在昔日歡愛的回憶中。梅花本來無情,而詞人以情觀花,故而花之亦有情。“故夢勞詩苦?!边@個“苦”字,是相思之苦、想說而說不出的苦,感情分量很重。當他無計可訴相思的時候,驀然想起東風或能傳達相思之苦,是它最先把春的信息帶給梅花。所以殷切地盼望這多情的使者能把刻骨的相思帶給梅花??墒?,聽說多情的東風早被那竹外的梅花留住,迷戀著梅花沁人的幽香,難以拿它作使者了。結末兩句詞人的心頭更加沉重了。雖然梅留東風只是“聞說”,未必是真,但在詞人想來,疑慮難釋。只能失望地將之當真。
這首小令不寫形而寫神,不取事而取意,對所詠之物不露一字,通篇不見梅字而處處梅在。詞意深曲含蓄,詞情跌宕低徊,奇思巧語,妥帖輕圓。
詞人借梅花意象抒發理想志趣。梅花以曲折多姿的形態、經霜耐寒的特性受到古代文人反復詠唱。他們賦予梅花各種美好的品格,其主要意象有三:一是象征志士、貞士;二是象征隱者、高士;三是象征美人、仙子。
山水鄉中,豈知還有中原笑。
聞說東風亦多情,被竹外、香留住。
上一篇:宋詞《滴滴金·楊無咎》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宋詞《燕山亭·趙佶》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