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西河·周邦彥》金陵懷古
金陵懷古
佳麗地①,南朝盛事誰記②?山圍故國繞清江,髻鬟對起③。怒濤寂寞打孤城,風檣遙度天際④。 斷崖樹,猶倒倚,莫愁艇子曾系⑤。空余舊跡郁蒼蒼,霧沉半壘⑥。夜深月過女墻來⑦,賞心東望淮水。酒旗戲鼓甚處市⑧。想依稀、王謝鄰里⑨。燕子不知何世,入尋常、巷陌人家⑩,相對如說興亡,斜陽里。
①佳麗地,指金陵(今江蘇南京市)。 ②南朝,指偏安南方的東吳、東晉、宋、齊、梁、陳六朝。 ③髻鬟對起,形容隔江山巒對峙,如婦女的髻鬟。 ④“風檣”句,只見船帆順風駛向遠方的天邊。風檣,張著風帆的船。 ⑤“莫愁”句,倚在斷崖下的倒掛老樹曾經系過莫愁的小船。 ⑥霧沉半壘,夜霧沉沉,遮沒了營壘的一半。 ⑦女墻,城上帶有垛口或射孔的蔽身小墻。 ⑧酒旗,掛有酒招的酒店。甚處,何處。 ⑨想依稀、王謝鄰里,想來是王導、謝安兩大家族之故所。王導、謝安為東晉豪門大族,他們的宅第都在南京烏衣巷一帶。鄰里,比鄰而居,故稱鄰里。 ⑩“燕子”二句,燕子不知道人事的變遷,仍然飛進了昔年的高門大宅而今卻成為尋常街道的房屋中。
這是一首詠史懷古詞,借歷史的變遷感慨時代的盛衰與興亡。
詞的上片描寫了金陵的山川名勝。“佳麗地,南朝盛事誰記”。開篇點出詠史的主題。故都金陵,龍盤虎踞,六朝時期盛極一時的景象,如今有誰還能記起。這一問,問出了佳麗之地的現在與過去。秀麗的山峰,隔江相對,圍繞著那昔日的故都;清清的江水,洶涌的波濤,不停地拍打著孤城;長江上的小船,揚著風帆,駛向遙遠的天邊。山還是那座山,河還是那條河,而繁華的故都卻是一片寂寞。在這變與不變的辨證之中,我們看到了時代的變遷,聽到了作者的慨嘆。
詞的中片記敘金陵的歷史古跡。陡峭的崖下,老樹倒倚,莫愁姑娘的小船曾系在這里;蒼茫的沉霧,籠罩著昔日的半截城壘;夜半的月光,從女墻上照過來。滔滔的淮河,滾滾東流。莫愁的傳說,殘存的古跡,一切都已物是人非,作者只能“傷心”面對。
詞的下片狀寫眼前景物。酒旗、戲鼓,當年的熱鬧繁華的景象,如今又在何處?王謝兩家的豪宅已成尋常巷陌,不諳世故的小燕子飛來飛去,在斜陽里喃喃呢呢,仿佛在敘說歷史的興亡。一個“想”字把古今連在了一起,讓讀者看到了歷史的盛衰與更替。
綜觀全詞,作者不直寫歷史事件,不加些許議論,而是采用以詩為詞、鋪寫景物的方法,抒發古往今來人事代謝、歷史興衰的感慨。語言典雅,感情真摯,音調抑揚頓挫,風格沉郁悲壯,在懷古作品中,可謂別具一格。
水,在文學作品中往往和愁連在一起。例如李白的“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周邦彥看到繁華的都市如今只是“空余舊跡”,不禁感慨萬千,東望淮水,傷心不已。流水以其綿綿不斷的特點被作家們賦予了綿綿不斷的憂愁,成為“愁”的化身。
●西河,詞牌名,又名西河慢。這個詞牌,相傳是唐代宗大歷初年(766年起),樂工將古曲《西河長命女》刪改后而成,分成三段。三片一百零五字,前片四仄韻,中片四仄韻,后片五仄韻。
●“莫愁艇子曾系”是詞中提到的一處古跡。關于莫愁的傳說有很多,最早的是古樂府《莫愁樂》:“莫愁在何處?莫愁石城西。艇子打兩槳,催送莫愁來。”流傳最廣影響最大是齊梁時期梁武帝蕭衍《河中之水歌》:“河中之水向東流,洛陽女兒名莫愁。莫愁十三能織綺,十四采桑南陌頭。十五嫁為盧家婦,十六生兒字阿侯。盧家蘭室桂為梁,中有郁金蘇合香。頭上金釵十二行,足下絲履五文章。珊瑚掛鏡爛生光,平頭奴子擎履箱。人生富貴何所望,恨不早嫁東家王。”相傳,南齊時洛陽女莫愁,貌美善良,聰明勤勞,采桑、養蠶、紡織樣樣都行,還向父親學了一手采藥、治病的本領,但家境貧寒,為葬父而身賣,成了盧員外的兒媳。后來丈夫征調去了遼陽邊塞,杳無音訊,家業又在變亂中破敗,只好和兒子相依為命。她利用自己的一些醫術,經常為鄉親們采藥治病。她死后,鄉鄰們把她居所旁的石城湖改稱“莫愁湖”。
作者化用莫愁的傳說,不但使詞的文化氛圍更加濃厚,充實了詞的內容,而且更加突出了物是人非的主題。
“采唐詩融化如自己者,事其所長。”(張炎《詞原》)這一特點在詞中體現得非常充分。例如“想依稀、王謝鄰里。燕子不知何世,入尋常、巷陌人家,相對如說興亡,斜陽里”就完全化用了劉禹錫的《烏衣巷》: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
這是一首懷古詩。“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東晉時繁華的朱雀橋和南岸的烏衣巷,而今已是野草叢生,荒涼殘照。“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過去的王導和謝晉等豪門舊址變成了普通寒門;過去棲息在權門檐檁之上的燕子,現在飛入了尋常百姓之家。《西河·金陵懷古》所闡發的主題化《烏衣巷》之意境,為其所用,深化了滄海桑田、人事多變的主題。
夜深月過女墻來,賞心東望淮水。
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上一篇:宋詞《西江月·辛棄疾》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宋詞《訴衷情·陸游》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