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自刎烏江岸,戰火曾燒赤壁山,將軍空老玉門關。
傷心秦漢,生民涂炭,讀書人一聲長嘆!
張可久(約1270—1348前后),字小山,慶元路(今浙江鄞縣)人,做過地方小吏,仕途上很不得意,便放浪山水之間,晚年久居西湖,專寫散曲,特別致力于小令,是散曲的專門作家,保存到今天有八百余首,為元人中最多者。他的散曲創作以煉句為工,對仗見巧,題材廣泛,多寫自然風景,詠歌頹放生活流露有懷才不遇思想。他的散曲風格雅麗,經常獨創俊語,但距一般散曲的質樸愈來愈遠。
張可久是一個宦途失意者,可能這一點使他能用比較冷靜的眼光來看待歷史上的興亡成敗。綜觀歷史,他從許多蓋世英雄的成功與失敗中看到,隨著時間的過去,他們的一切都過去了,生活中,只有民眾卻總是千古一律地在遭受著苦難,永遠不能脫離水深火熱處境。作者從歷史人物與事件中擇出幾件很典型的事項:楚霸王項羽兵敗,被圍垓下,其愛妾虞姬自刎而死;三國時周瑜在赤壁山火燒曹操戰船,創造了一代戰史上的奇觀。這二者一個是失敗的典型,一個是成功的范例,然而他們的爭逐成敗,對于民眾來說,帶來的都是苦難。東漢的班超,以“投筆從戎”的事跡,揚名史冊,但人們對他也是多知其壯志發端,而卻很少知其垂老結局,他在晚年久處邊庭,思歸不得,情景足夠可憐。作者是用例說明,壯志不免有消歇之日,期待未必終有所成;而個人的得失,也皆不能改變生民的涂炭之苦。張可久對歷史的過去看得很清楚,他對自己也有自知之明,他不認為自己是救世英雄,他只認為自己是清醒的觀察者,生民苦難的同情人,他所能實際做到的只是代人民發出對于苦難的詛咒,在當時最可貴的是他的這“一聲長嘆”。有人說:同情是所有美德中最廉價而又無用的東西。可是它畢竟還是美德的構成因素,何況它還是正義感的原生細胞。許多對世道不公、生民苦難的實際變革運動,都是從這里作為思想發端的。張可久,他對人民有同情,而且發之為詩,這就是實踐行動,而這對于一個“讀書人”來說,幾乎又是可能實行的唯一的行動。所以這一聲長嘆是屈原《離騷》中“哀民生之多艱”之后,無數和聲里的很有獨特旋律的一支小調。
上一篇:司空曙《江村即事》詩意|閱讀答案
下一篇:張謂《同王徵君洞庭有懷》詩意|閱讀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