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長生《景風閣望漓江》原文與賞析
陳長生
奇石嵯峨古渡頭,訾洲紅葉桂林秋。
洞中穿過高樓望,人在荊關畫里游。
中國古代山水詩與山水畫有著極為密切的關系,詩人用畫家的眼光去欣賞山水,畫家以詩人的情致去描摹山水,于是,“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便成了山水詩和山水畫的審美標準。所謂“畫中有詩”,是說畫要有詩的韻味。畫是詩的凝練,它把某種人生境界,某種奇妙的感受,某種愉悅的心情凝結為永恒的一瞬間,在靜止的畫面中傳達出深遠的詩情意蘊。“詩中有畫”是說詩要有畫的意境韻致,詩是流動的畫,它用高度形象的語言展示大自然的活潑紛繁,而達到情景交融的藝術境界。清代女詩人陳長生的這首《景風閣望漓江》正是達到了這種審美標準。
早在唐代,桂林就已經以山秀水媚聞名于海內。桂林之美,美在它的山、水、洞。山之青翠挺拔,儀態萬千; 水之清澈澄碧,繞山而行; 更兼之山山有洞,洞洞稱奇。陳毅詩云:“桂林此三絕,足供一生看。”疊彩山正是觀賞這三絕的極好去處之一。疊彩山,位于城北漓江之濱,以山石層層橫斷,如彩綢錦緞相迭而名。中有一天然大洞穴,貫穿山腹,終年涼風習習,故稱風洞。一出洞北,正面臨漓江。清嘉慶 (1796-1820) 年間,在此建有景風閣。今遺址尚存,并重建有望江樓。登樓一望,山光水色,盡收眼底。往北望下去,正是木龍古渡。渡口設在從南至北貫穿疊彩山腳的木龍洞北口,渡旁有唐代所鑿喇嘛式石塔。山巖嵯峨,漁舟古渡,是漓江上的一景。往南望去,漓江繞過疊彩山腳,如一條碧綢伸向天際。伏波山、象鼻山姿態各異地挺立在江邊。伏波山東部突入江中,整座山峰似有遏波伏瀾之勢,故名伏波山。象鼻山狀如大象,有一峰插入江中,與主峰之間形成一個空洞,形似象鼻吸水。與象鼻山隔江相望,有一沙洲叫訾洲,洲上常年林木蔥蘢,水煙濛濛。秋天的時候,在疊彩山上望去,遠遠地可以看見訾洲上一簇簇紅葉,跳蕩在一抹碧綠的江水中。這一段漓江景色,自古以來,令多少游人嘆為觀止。
陳長生這首詩便是在疊彩山穿游風洞之后,登上景風閣眺望漓江而作。全詩緊緊圍繞“望”字,以寫意畫的構思、布局來寫詩,不重在一個個細部的描摹,而重在展示桂林山水的氣象風貌。詩人只用“奇石嵯峨古渡頭,訾洲紅葉桂林秋”兩句概括了從景風閣上所望見的空間范圍,究竟漓江水如何清,沿岸山峰如何秀,詩人沒有進行正面描寫,而是從大處落筆,表理漓江給予自己的整體印象和感受。“人在荊關畫里游”一句,把讀者引入畫的意境。面對令人心醉神迷的波光山影,竟不知是自己身入了唐五代著名山水畫家荊浩、關仝的畫中,還是荊、關的畫飛落在漓江。一首小詩,28個字,卻給人留下對于桂林山水的不盡想象和無限向往。
上一篇:朱國楨《普陀游記(節選)》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吳鎮《李匯川雨中邀飲五泉》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