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西江月①·辛棄疾》夜行黃沙道中②
夜行黃沙道中②
明月別枝驚鵲③,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七八個星天外,兩三點雨山前。舊時茅店社林邊④,路轉溪橋忽見。
①西江月,唐玄宗時教坊曲名,后用為詞調。 ②黃沙,黃沙嶺,在江西上饒西。③“明月”句,蘇軾《次韻蔣穎叔》詩:“明月驚鵲未安枝。” ④社林,土地神廟。古時,村有社樹,為祀神處,故曰社林。
這首詞作于辛棄疾閑居上饒帶湖期間。描寫了作者深夜在鄉村中行路所見到的景物和所感受到的情緒。
上片著意描繪了優美如畫的黃沙嶺的夜景。當月亮漸漸升高,給這夜幕籠罩的樹林帶來皎潔銀輝的時候,竟使樹枝上的鵲驚覺起來;清風徐徐,把蟬的叫聲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間彌漫著稻花的香氣,水中的青蛙不斷地鳴叫。詞的上片,以明月清風、疏星稀雨、鵲驚蟬鳴、稻花飄香、蛙聲一片組成了一曲清新、舒緩、溫馨的小夜曲,演奏著豐收的喜悅,把黃沙道寫得生機勃勃,頗不寂寞。詞人在夜行中見到、聽到這一切,他內心的愉悅是可想而知的。其中“明月別枝驚鵲”句與唐代方干的“蟬曳殘聲過別枝”、蘇軾的“月明驚鵲未安枝”、周邦彥的“月皎驚烏棲不定”有異曲同工之妙。
詞的下片一、三兩句寫靜,二、四兩句寫動,而一、二句的“四二”句式,節奏輕快,跌宕起伏,末句的“轉”字、“忽”字,更使作者的喜悅心情躍然紙上。夜來飛雨,并沒有使作者懊惱、掃興,相反,更增加了詞人的興致。尤其一、二句不由使人聯想起“東方欲明未明色,北斗三點兩點星”(黃遵憲《早行》)、“兩三條電欲為雨,七八個星猶在天”(五代盧延讓《松寺》)的詩句。詞的下片以輕云小雨、天氣的突然變化和舊游之地的突然發現,表現夜行鄉間的輕松和作者的饒有興趣。上下片都寫的情真景真,筆調輕快,是一支醉人的鄉間夜行曲。
作者在這首詞中采用了多種藝術手法,其中動靜相映的表現手法尤為突出。從一方面看,詞人正是用農村夏夜里特有的聲音蟬鳴、鵲啼、蛙叫、人聲來渲染歡樂的氣氛;從另一方面看,這些聲音又全都是從夜行人的聽覺中反映出來的,他能清晰地聽到這一切,反過來又表現了夏夜的寂靜,動的景物反而取得靜的效果。
●西江月,參見第95頁相關介紹。
●對“明月別枝驚鵲”句,鑒賞有多種見解。
第一種見解:初中語文課本注為:別枝,這里作樹枝解釋,原意是另一枝。因為古代沒有“另”字,要用到“另”字的意思時都寫作“別”。
第二種見解:有人認為,“別枝”就是“飛離枝頭”的意思。“明月別枝驚鵲”描繪的是:皎潔的月光驚醒了山中的鳥鵲,它們紛紛飛離了枝頭。這和王維《鳥鳴澗》中的詩句“月出驚山鳥,時鳴春澗中”表現的意境是十分相似的,有異曲同工之妙。
第三種見解:“別”字應作動詞講,是“上”的意思。隨著月亮的上升,月光越過山頂瀉向詞人,詞人忽然覺得眼前亮了起來,抬頭一看,一輪皎潔的明月已然掛上了枝頭,樹枝上的鵲兒也因突然受到月光的刺激而驚動不安起來。
第四種見解:著名美學家朱光潛教授曾以美學的眼光分析了“明月別枝驚鵲”這一句,提出了“別”字應作“離開”講(《談白居易和辛棄疾的詞四首》),并用“月落烏啼”來作為佐證。朱先生的這種解釋賦予了皎潔的明月以動感,充分肯定了明月在本句意境創造中的中心地位。
營造清新、幽雅的氛圍,跳躍著農村的生活情趣,使詞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這是辛棄疾田園詞的主流。
清平樂
博山道中即事
辛棄疾
柳邊飛鞚,露濕征衣重。宿鷺驚窺沙影動,應有魚蝦入夢。 一川淡月疏星,浣紗人影娉婷。笑背行人歸去,門前稚子啼聲。
本詞雖然很短,但是意境清新,語言純樸,別有一番農村生活的幽情奇趣,因此具有很高的審美價值。
上片描繪自然景色。驅馬從柳樹旁邊疾馳而過,露水打濕了衣衫。這里既表現出山道上柳密露濃,景色優美,也表現出行人心情舒暢,雖覺衣衫濕重,但游興仍然很高。鷺鷥鳥棲宿在沙灘上,不時地瞇著眼睛向沙面窺視,它映在沙上的身影也輕輕搖晃,準是在夢中見到魚蝦了吧!詞人細致的觀察、深微的體會,使得畫面如此生動、多趣。
下片寫人、寫情,寫出了人性美。月淡星稀,浣紗的村婦來到河邊,倩影美麗輕盈。寧靜的村舍門前忽然響起孩子的哭聲,浣紗的母親立即起身,微笑著背著大伙兒,回家照看孩子去了。作者描寫鄉間婦女婀娜身材的美、勞動生活的美,使得人物身上散發著人性美的光輝。
品味作者的田園詞,明月、疏星、鷺鳥、樹林,雨滴、霜露等都是典型的意象。以嫻熟的技巧將幾個意象自然流暢地組接在一起,立時營造出了農村月夜下清雅秀潔的環境,烘托了詞中人物淡雅而又有風韻,愉快而又充滿欣喜的生活情調。意象的組接技巧較“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巷里,雞鳴樹村顛”(陶淵明《歸田園居》)高出一籌,因為辛棄疾在《清平樂·博山道中即事》中不僅有畫面美,而且還寫出了人性美!
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
上一篇:宋詞《行路難·賀鑄》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宋詞《西河·周邦彥》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