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陳子龍·秋日雜感》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
題解
這首詩大約作于順治三年(1646),詩人自己注稱“客吳中作”,也就是在蘇州所作。當時蘇州一帶已經被清兵占領,詩人住在這里,觸景生情,就寫詩抒發亡國的痛苦,表達自己抗清的遠大志向。《秋日雜感》有十首詩,此首是其中的第二首,是陳子龍后期詩歌的代表作品。
原文
行吟望嘯獨悲秋,海霧江云引暮愁。
不信有天長似醉①,最憐無地可埋憂②!
荒荒葵井多新鬼③,寂寂瓜田識故侯④。
見說五湖供飲馬⑤,滄浪何處著漁舟⑥?
注釋
①“不信”句:張衡《西京賦》:春秋時代,秦穆公夢朝天帝,天帝醉了,遂以鶉首之地賜秦。 ②“最憐”句:仲長統《述志》詩:“寄愁天上,埋憂地下。” ③葵井:長滿荒草的水井。 ④“寂寂”句:《史記·蕭相國世家》:秦亡之后,東陵侯邵平在長安城外以種瓜為生。 ⑤供飲馬:指被清兵占領。 ⑥滄浪:水青色,泛指江湖。這里兼指陳子龍曾經秘密從事抗清活動的太湖。
賞讀
陳子龍的這首《秋日雜感》寫的是他目睹清兵占領蘇州,觸景生情,寫這首詩抒發亡國的憂憤,表達自己救國救民的遠大志向。
這首詩的前兩句,“行吟望嘯獨悲秋,海霧江云引暮愁”,看起來像是觸景悲秋,實際上詩人是寫當時南明武裝力量正在東南沿海和內地江湖中堅持與清兵作戰。從詩句中可以看出詩人的遠大志向難以實現,無論是行是坐都難免悲傷,激起的愁絲像殘秋的江霧,這句話在結構上起著點明題意、總領全詩的作用,特別一個“獨”字,寫出了他勢力單薄,明王朝的復歸無望,愁感可以說是與日俱增。
第三、四句“不信有天常似醉,最憐無地可埋憂”,緊接上文的憂愁,詩人不信上天偏心,總有公正的時候,激憤之后又要面對殘酷的現實。詩句中應用了兩個典故,這兩個典故都出自東漢,上句出自張衡《西京賦》,下句出自仲長統《述志》詩。這句在第一句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了主題,抒發了詩人對亡國的悲痛心情,表達了抗清的信念,詩人相信蒼天不會常醉,伸張正義是有機會的,最后用“最憐無地可埋憂”一句真實地寫出了詩人在現實中的愁怨、悲痛之感。
第五、六句“荒荒葵井多新鬼,寂寂瓜田識故侯”,意思是說由于戰爭使許多年平民百姓做了清兵的刀下鬼,戰爭的煙火使原來的大批貴族也都淪為平民。通過詩句可以看出,戰爭的煙火,使明朝滅亡,給人民大眾帶來了深重災難,作為明朝詩人,怎不痛心,反抗失敗,又怎不憂愁。
最后兩句“見說五湖供飲馬,滄浪何處著漁舟”,“滄浪”讀陽平音,指江湖,它和“著漁舟”都出自《楚辭·漁父》。這句話有兩層意思:一層表面上的意思,是說現在祖國江山都被清兵占有,自己想駕駛小船去過隱居生活也不可能了。這是作者抒發國家滅亡的傷感。另一層意思才是作者真正要表達的,是說現在祖國江山都在清兵手中,自己想抗清復明也沒有站腳的地方了,最后這句與第一句相互呼應突出了文章的主題,緊扣題目,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這首詩作者抒發亡國的痛苦,首尾呼應,層次分明,結構也比較嚴謹,擅用典故,恰到妙處。
上一篇:《清朝詩歌·顧炎武·秋山(其一)》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
下一篇:《宋詞·李夢陽·秋望》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