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詩歌·顧炎武·秋山(其一)》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
題解
公元1645年2月,清兵大舉渡江,南京淪陷,弘光政權僅維持了一年就覆滅了,但江南人民悲壯的抗清斗爭始終沒有終斷。顧炎武的家鄉昆山等地也經歷了激烈的戰斗,從初夏到深秋,雖然失敗了,但涌現出許多英勇悲壯、可歌可泣事跡。顧炎武作為一個直接參與者,親眼目睹了這次斗爭的前前后后。這一年他三十三歲,寫下了這二首題為《秋山》的壯麗史詩。
原文
秋山復秋山,秋雨連山殷。
昨日戰江口,今日戰山邊。
已聞右甄潰,復見左拒殘。
旌旗埋地中,梯沖舞城端。
一朝長平敗,伏尸遍岡巒。
北去三百舸,舸舸好紅顏。
吳江擁橐駝,鳴笳入燕關。
昔時鄢郢人,猶在城南間。
賞讀
詩的一開始,便為我們展現了一幅秋山連綿、秋雨凄瀝的蒼茫畫面,渲染了悲涼蕭殺的氣氛,表現了詩人激越悲愴的心情,往日的殊死拼殺歷歷在目,不能忘記,以“昨日戰江口”一直到“鳴笳入燕關”,敘述了這次戰斗的慘烈和戰敗后敵人囂張氣焰。“昨日戰江口,今日戰山邊”,是說戰事之多。“已聞右甄潰,復見左拒殘”,是寫戰斗雖節節失利,但廣大將士和人民一起依舊前赴后繼,英勇作戰。“旌旗埋地中,梯沖舞城端”,再現了慘烈的戰斗場面。“旌旗埋地中”這一句作者自注引《漢書·李陵傳》故事,說李陵率軍與匈奴作戰,力盡援絕,于是“盡暫旌旗及珍寶埋地中”,以示破釜沉舟,決心死戰。這里借以表現守衛國家的將士和人們的堅貞不屈的意志和誓死如歸的精神。
“一朝長平敗,伏尸遍岡巒”,描寫戰爭的結局,“長平敗”,是用戰國時秦趙長平之戰的一段歷史故事,趙國失敗后,秦國坑殺降卒四十萬。這里借指清軍的大肆殺戮,如“嘉定三屠”等事件。伏尸遍野,確實如此,沒有半點夸張。“北去三百舸”以下兩句,描寫清兵擄奪婦女,洗劫財物,人們承受著前所未有的浩劫。
詩的最后,作者借用一段歷史來警告侵略者,同時也鼓舞同胞。“鄢郢人”,楚頃襄王三十一年(前278),楚國國都郢被秦所破,但人民并沒有屈服,“楚雖三戶,亡秦必楚”。后來秦末大亂,首先起義滅秦的正是楚國。作者借用這個典故,一掃戰爭失敗的陰云,給沉重悲傷的人們增添了一份信心和力量。
這首五言詩,語句短促,鏗鏘有力,把環境的悲涼和戰斗的激烈形象地表達出來,且哀而不傷,顯得格外激越悲壯。
上一篇:《唐詩·杜甫·秋興八首》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
下一篇:《宋詞·陳子龍·秋日雜感》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