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恭尹
才生文字即風波,鬼哭雖然吏亦歌。
三尺龍泉方寸印,不知誰較殺人多?
此詩感慨衙門文官草菅人命,也是《村居即事》五首中的一首。
“才生文字即風波,鬼哭雖然吏亦歌”,用《淮南子·本經訓》中的典故:“昔者蒼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蒼頡是傳說中黃帝時代人。這兩句說:蒼頡初造文字之時,就掀起了軒然大波,出現了種種不祥征兆,鬼怪夜哭,而官吏們卻高興地唱起了歌。這是為什么呢?設下了謎,為后兩句作鋪墊。
“三尺龍泉方寸印,不知誰較殺人多?”表面意思是三尺長的寶劍和一寸見方的官印相比,哪一樣殺人更多呢?很顯然,這里的“三尺龍泉”與“方寸印”并非限指。“三尺龍泉”代表著兵禍戰亂,武力殺人。而“方寸印”代指官府衙門依靠法律手段,通過印把子(權力)處決人命。兵禍戰亂使生靈涂炭是人所共知并切齒痛恨的。而官府處決人命卻是在主持公道的旗幟下名正言順地進行的,具有很大的欺騙性和隱蔽性,不容易被人識破,故更為可憎可怖。古往今來,屈死在封建法律無形刀下的冤鬼真不知有凡幾!詩人的憤慨正是沖著這些而發的。在清代,屈死的冤案特別的多。劉斯奮、周錫復在《嶺南三家詩選》中推斷此詩是作者“讀到衙門草菅人命的告示有感而作”,是不無道理的。
陳恭尹作詩強調性情,重在“立言”而“不必求新于字句”。從此詩看,全詩語言簡單明了,而思想內容深刻蘊藉,可以說是他自己詩歌理論的最好實踐。
上一篇:陳維崧《別紫云》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王士禛《大風渡江(其二)》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