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李夢陽·秋望》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
題解
《秋望》這首詩寫于弘治十三年(1500)。當時李夢陽任戶部主事,曾奉命犒榆林軍,所到之處都顯出大戰即將來臨的景象。詩人不希望再看到大動干戈,戰火連綿的場面。對當朝用兵不當,指揮失利產生強烈的不滿。詩人寫這首詩一方面描繪山河的壯麗,另一方面也盼望能有良將保家衛國,早日平定邊患的愿望。
原文
黃河水繞漢邊墻①,河上秋風雁幾行。
客子過壕追野馬②,將軍韜箭射天狼③。
黃塵古渡迷飛挽④,白月橫空冷戰場。
聞道朔方多勇略⑤,只今誰是郭汾陽⑥?
注釋
①漢邊墻:秦漢間所筑長城。明大同府西北有黃河、長城,時為明與韃靼政權的分界。 ②客子:作者自稱。壕:通濠,護城河。野馬:指秋風吹起的塵埃。 ③韜箭,盛箭入套,表示帶弓箭出征。天狼,星名,古人以為主敵入侵。 ④飛挽:急速運送糧草的車馬。 ⑤朔方:這里泛指北方邊境。 ⑥郭汾陽:唐代名將郭子儀,唐玄宗時曾任朔方節度使,唐肅宗時升任中書令,進封汾陽王。
賞讀
《秋望》這首詩描寫了戰爭的陰云籠罩下的塞上風光,抒發作者對社稷安危的憂慮,詩人題中的景是“秋”,點明了時間,不免帶有凄涼之感,作者望中所見,望中所思,作為炎黃子孫,國家有難又怎么能不動心呢?
這首詩前兩句“黃河水繞漢宮墻,河上秋風雁幾行”,詩人登臨眺望的地點,很可能是在黃甫川堡。邊墻之景首先映入詩人的眼簾。次句寫秋雁南飛,詩人在描寫黃河邊上的景物“秋風雁幾行”的同時,巧妙地渲染了秋天悲涼的氣氛,也使詩的境界愈見空闊、蒼涼,為全詩悲涼慷慨的情感奠定了基礎。詩的三四句寫出了準備作戰中的士卒與將軍,這兩句寫出了訓練場上將士們的活動,他們(含詩人)雖然離家在外,但他們情緒飽滿、意氣風發的精神風貌令人贊嘆,這里詩人用“客子”與“將軍”對舉,充滿對士兵與將軍的崇敬。又用“射天狼”來暗示用戰爭制止戰爭,實現保國安民的崇高理想,可見詩人盼望天下太平。
詩中的第五六句,詩人把視線從將軍的訓練場移開,寫在黃河渡口見到的景象,詩人用時間、地點轉換的方法把目光從熙攘的黃河渡口移動到灑滿月光的清冷的古戰場上。詩人由黃河古渡展開豐富的想象,以致聯想到前人戰場殺氣,可現實中又親眼目睹一個橫臥著的“冷戰場”。不覺詩人的悲涼之感從心中而發。詩句偏偏又恰如其分地用了一個“冷”字,不但描寫出古戰場的清冷與寒冷,也把詩人對戰爭產生的“冷”意烘托在讀者面前。最后兩句,作者抒發對良將的渴望之情,對郭子儀的敬佩。詩人把上面見到的戰場情景,由望中見景,轉化到對良將的渴望,不難理解到希望朝廷能重用人才。詩人深知,戰斗的勝敗,主帥起著決定性作用。他想起唐朝被封為汾陽郡王的郭子儀,他曾在北方英勇善戰而又足智多謀,令人敬佩。詩人感慨當時將領中沒有郭子儀這樣的人物,因為平庸、不勇敢、武力不強者居多,這樣,詩人為戰爭的前途擔憂,所以在《秋望》這首詩中詩人呼喚像郭子儀這樣足智多謀的人物出現。從詩句中盼英雄,希望戰爭不再重來,表達了詩人對祖國的熱愛,不愿再看到山河破碎、刀槍相向。
這首詩在風格上蒼勁有力,感情上慷慨悲涼,全詩緊扣“秋望”二字,詩中寫景,“望”中所見,用“秋”景之凄涼,又“望”中所得,使這首詩充滿了凄清肅殺的氣氛,感受到明代邊關戰亂的情景,體會到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
上一篇:《宋詞·陳子龍·秋日雜感》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
下一篇:《清朝詩歌·王士禛·秋柳》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