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詩歌·黃景仁·雜感》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
題解
這首詩寫于清代乾隆三十二年(1767),黃景仁十九歲,他與好友洪亮吉同以邵齊燾為師,在常州龍城書院從學,他們都得到邵齊燾的賞識被稱為“二俊”。黃景仁初次參加江寧鄉試,卻名落孫山,于是寫下了這首詩。
原文
仙佛茫茫兩未成①,只知獨夜不平鳴②。
風蓬飄盡悲歌氣③,泥絮沾來薄幸名④。
十有九人堪白眼⑤,百無一用是書生⑥。
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⑦。
注釋
①“仙佛”句:意謂求仙學佛均未實現,無法超脫。 ②不平鳴:韓愈《送孟東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 ③“風蓬”句:意謂慷慨悲歌的豪氣因身世飄零而消磨殆盡。 ④“泥絮”句:相傳作者生活“不自檢束”。杜牧《遣懷》:“落魄江湖載酒行,楚腰腸斷掌中輕。十年一覺揚州夢,贏得青樓薄幸名。”又宋釋參寥贈妓詩:“禪心已作沾泥絮,不逐東風上下狂。” ⑤白眼:據《晉書·阮籍傳》,阮籍能為青白眼,見高雅之士,以青眼視之;見凡俗之士,則以白眼對之。后世即稱對人重視、喜歡為“青眼”,反之為“白眼”。 ⑥“百無”句:意本《宋書·沈慶之傳》:“陛下今欲伐國,而與白面書生輩謀之,事何由濟!”這里是憤激語。 ⑦“莫因”兩句:原注:“或戒以吟苦非福,謝之而已。”讖(chèn):讖語,迷信以為將來會應驗的話。春鳥秋蟲:韓愈《送孟東野序》:“以鳥鳴春,以雷鳴夏,以蟲鳴冬,四時之相推敚,其必有不得其平者乎?”
賞讀
這首詩寫出了當時社會上一部分知識分子的遭遇,通過這首詩的敘述,我們看到當時科舉制度的虛偽腐敗,無數真正的人才被埋沒、排斥,從而反映出封建社會的沒落和腐朽。
“仙佛茫茫兩未成,只知獨夜不平鳴”,意思是求仙學佛不能實現,實指科舉失敗。“不平鳴”出自韓愈《送孟東野序》,這句話的意思是求仙學佛都是渺茫難成的事,只能在這孤獨之中發出不平之鳴,不僅鳴自己不平,也為天下無數失意之人鳴不平,此句寫出詩人在科舉失敗后的心理態度。
“風蓬飄盡悲歌氣,泥絮沾來薄幸名”,第一句慷慨悲歌的豪氣因身世飄零而消磨殆盡,整句話是說自己那飄零的身世就好像風蓬一樣飄得無影無蹤,原有的名聲就好像殘絮沾在泥中,雖然留下一點回憶,但卻不能給以自慰。
“十有九人堪白眼,百無一用是書生”,這一句是全詩的警句,明白如話,又富有深刻的道理,讀來讓人與作者產生共振。由于黃景仁郁郁寡歡的性格,加上仕途失意,時時有寄人籬下的落寞之感,既對周圍許多人投以鄙視的目光,又感到自己只是百無一用的一介書生。這是他坎坷的遭遇、落魄的命運,反映出科舉制度的虛偽腐敗性。
“莫因詩卷愁成讖,春鳥秋蟲自作聲”,不要因為詩中多悲涼之意而怕它成為詩讖,就好像春鳥秋蟲那樣發出自己的鳴聲。這正反映詩人藝術風格的獨創性。
這首詩直抒胸臆,感情真摯,具有普遍的社會意義。
上一篇:《近現代詩歌·蘇曼殊·本事詩十章(其九)》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
下一篇:《先秦詩歌·《邶風》·柏舟》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