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集·浣溪沙》原文賞析
次韻禮院孟子周僉院秋夜曲二疊(其一)
天闊秋高初夜長。浮塵消盡霧蒼茫。澄澄孤月轉危墻。金井有聲唯墜露,玉階無色乍疑霜。不聞人語只吟螀。
此詞境界清明高遠,值得一讀。詞題“次韻禮院孟子周僉院秋 夜曲二疊”,禮院,即元朝之太常禮儀院。《元史·百官志四》太常禮儀院條云:“僉院二員,從三品。”友人孟子周,時任禮院僉院。子周作“秋夜曲”二首,虞集次韻和之,此是其中第二首,作于大都(今北京)。
“天闊秋高初夜長。”北京的秋天,以格外地秋高氣爽著聞。虞集用“天高秋闊”四字,便將大都秋高氣爽之境界,推向無限之高、遠。下邊“初夜長”三字,點明正值秋分。秋分在舊歷八月中,自秋分日起,夜晚開始漸漸變長了。“浮塵消盡霧蒼茫。”入夜,大都白日的塵囂,雖然全已消失了,可是仰望著天空,是一片夜霧蒼茫,似乎總還少了點什么。“澄澄孤月轉危墻。”呵,一輪明月升上來了,徘徊于高高的宮墻之上。那明月,溶溶清輝,光明澄澈。不言而喻,詞人的心靈,頓時感到了一種充實,也頓時光明起來。上片詞情發展之所赴,實為這澄澄孤月之升現。
“金井有聲唯墜露,玉階無色乍疑霜。”金井、玉階,是井欄、臺階之美稱,習見于描寫宮廷園林,如王昌齡《長信秋詞》“金井梧桐秋葉黃”,李白《玉階怨》“玉階生白露”。詞人用在此詞,甚是愜當。虞集自泰定二年至元統元年(1325—1333)官翰林兼國史院直學士,翰林院在金鑾殿側(友人子周官禮院僉院。元制,禮院屬內廷官署,亦當位于皇城之內),故金井、玉階是寫實。夜漸漸深,寧靜極了。唯有井欄露珠墜地,滴答有聲。玉砌雕欄蒙上月光,宛如覆霜。天地,沐浴著溶溶月色。“不聞人語只吟螀。”絕無絲毫人聲,只聽得見秋蟲的鳴叫。結句呼應“金井有聲唯墜露”,極寫夜之寧靜。下片用筆主要之鵠的,是要寫出一種安寧清靜之境界。
這首詞很別致,純然寫景,無一情語。然而景語即是情語。如實地說,全幅高遠清明之詞境,其實正是體現了詞人一份高遠清明之心境。據《元史》本傳,虞集父母兩家皆以經學名家,集三歲讀書,從大儒吳澄游,其學“授受具有源委”。集任泰定、文宗兩帝經筵,必“取經史中切于心德治道者”講讀。“論薦人材,必先器識”,折節下士,而不附權門。史稱其文章“藹然慶歷乾淳風烈”。可見其人品格高潔。但是,虞集在朝不為蒙古貴族所容,在不斷的排擠、陷害之下,終于被迫謝病罷歸。他在朝中,自不免亦常懷有一份孤獨感。詞中“孤月”二字,便頗可玩味。“浮塵消盡”、“澄澄孤月”等語,亦可見出其心態之蘄向。此詞所從產生的時代,已經過去了,但此詞所表現出的清明高遠的境界,則仍具有其藝術價值。
上一篇:《陸嘉淑·浣溪沙》原文賞析
下一篇:《張玉娘·浣溪沙》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