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韓愈·馬說》鑒賞
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 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故雖有名馬,只辱于奴隸人之手,駢死于槽櫪之間,不以千里稱也。
馬之千里者,一食或盡粟一石。食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馬也,雖有千里之能,食不飽,力不足,才美不外見,且欲與常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執(zhí)策而臨之曰: “天下無馬?!眴韬?其真無馬邪?其真不知馬也!
(《昌黎先生集》)
在韓愈自鳴不平的散文中,《馬說》是較著名的一篇。它短小精悍,言簡意深,深刻揭示了封建專制下人才備受摧殘的社會現(xiàn)實。盡管左思、陶潛等不少人已從悲士不遇的個人角度抒寫了不平心情,但象作者這樣集中而全面地抨擊不合理的用人現(xiàn)象,并不多見。
文章的思辯力量來自縝密雄辯的科學(xué)論證。在開頭作者用肯定前件到肯定后件的充分條件句,從正面鮮明提出“世有伯樂,然后有千里馬”的中心論點后,文章又用否定前件到否定后件的必要條件推理,從反面闡明沒有伯樂,就沒有千里馬的道理,這一正一反,突出了兩者共存共亡的關(guān)系,強調(diào)了知人善任的極端重要性。接著,文章從“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鳴之而不能通其意”三個方面,具體分析批評了用人上的不合理現(xiàn)象,為中心論點提供論據(jù)。整個論證一波三折,邏輯嚴密,又輔之以雄健的筆力、整齊而富于變化的句式,因而具有難以阻遏的雄辯氣勢和很強的說服力。
運用形象生動的文學(xué)筆法,貫注作者自身的思想情感,使此文在哲理表述中同樣也充溢著強烈的情感力量。作者飽含懷才不遇的親身感慨,連類沒喻,窮情盡變,以伯樂喻知人善任者,以千里馬借喻優(yōu)秀人才,并在具體描述中始終緊扣馬的活動方式及特征,形象地表現(xiàn)出被壓抑人才所受的不公正待遇。文中“千里”二字七次反復(fù),猶如聲聲呼喚,其痛惜之情、嗟嘆之聲,催人淚下,只有有親身體驗的人才能寫得如此動情,如此深切。其“執(zhí)策而臨”一語,栩栩如生地刻劃了某些執(zhí)政者的昏憒庸碌,絕似小人情狀,而結(jié)末一發(fā)問,一感嘆,理勝情濃,既警撥動聞,又耐人尋味。
上一篇:《明·文震亨·香茗》鑒賞
下一篇:《清·陸次云·鱉頭磯來鳳閣記》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