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鑒賞《兩宋詞·林仰·少年游》林 仰
林 仰
早 行
霽霞散曉月猶明①。疏木掛殘星。山徑人稀,翠蘿深處②,啼鳥兩三聲。霜華重迫駝裘冷③,心共馬蹄輕④。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都做許多情⑤。
注釋 ①霽(jì)霞:雨后的煙霞。曉月:拂曉的殘月。②翠蘿:蒼翠的藤蔓。③駝裘:用駝絨制成的衣裳。④共:同。⑤都:統(tǒng)統(tǒng)、一并。
鑒賞 據(jù)詞題“早行”及詞中景致,可推知作者曾于深秋清晨獨自乘馬出行。上闋寫作者早行所見清晨孤清的景象,下闋寫作者心中若有所失的心境。
上闋首二句通過“曉月”“殘星”的意象點出一個“早”字。作者將清晨白蒙蒙的霜霧比作雨后的煙霞,并用“猶明”二字將地上霜霧之朦朧與天上曉月之清冷關(guān)聯(lián)在一起,可以說,作者清晨所見唯“猶明”而已。“疏木掛殘星”則屬于本詞寫景的精彩之處了,秋意卷席天地之時,萬木枯疏,殘葉墜落,一個“疏”字盡得秋景之妙。作者騎馬穿過山徑人稀處,隨眼望去,殘星仿佛是被掛在道路兩旁蕭索的枝條上,兩者隨晨風霜氣一起飄蕩。作者于此處寫景,運筆細膩,只提綱挈領(lǐng),寥寥幾筆,便得真情。“山徑人稀”則暗含一個“行”字。上闋寫景到此時,尚主要集中在晨曉之“清”上,待“啼鳥兩三聲”一出,晨曉之“孤”態(tài)便被拉出,山鳥的啼叫便更顯出山空孤靜和作者早行的孤獨了。上闋以曉月殘星、山徑疏木的靜景配上啼鳥人稀的動景,由遠及近,描摹出深秋清晨的山野圖景。
本詞的結(jié)構(gòu)遵循詞的常態(tài),即采用上闋寫景、下闋抒情,最后情景融合的寫法。承接上闋孤清的圖景,下闋便轉(zhuǎn)入對作者當下心境的關(guān)注。下闋首二句寫出作者身心的一“重”一“輕”。霜華寒氣逼人,不禁讓人哆嗦,“迫”字形象地傳達出深秋早晨冷意的凝重,因而有身體所感之“重”;作者騎馬沿著山徑行走,馬蹄的動作與馬蹄的嗒嗒聲共同烘托作者的心態(tài)。作者心中若有所思,悵然有所失,仿佛如馬蹄般輕捷,所謂心有惦記,必定空飄。前人多用“馬蹄輕”表達愜意暢快的心境,如“春衫細薄馬蹄輕,一日遲遲進一程”(唐白居易《壽安歇馬重吟》),“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唐王維《觀獵》)等。但是本詞此處卻另有機關(guān),表面上寫心“輕”而實際卻是表達心“重”。那么,是什么使得作者清晨出行時心事重重呢? 下闋末句的“許多情”便是其根本原因了。“十里青山,一溪流水”,青山流水總關(guān)情,似乎每越過一座青山,每蹚過一淺溪水,都牽動著作者的感情,此處可能表達了作者離別家鄉(xiāng)或故地,遠行不舍的心情。
全詞疏淡而簡易,不扭捏作態(tài),不濃墨重彩,旨在以情馭景,由景出情。其起筆淡遠,落筆凝練,層次分明,情感層層推進,最后自然作結(jié),頗有清雅神韻。(張偉特)
鏈接 宋代的立秋習俗。宋代祠部規(guī)定立秋日官衙休假一天,吳自牧《夢粱錄·七月》載:朝廷例于是日行“報秋”之儀:“太史局委官吏于禁廷內(nèi)以梧桐樹植于殿下,俟交秋時,太史官穿秉奏曰:‘秋來。’其時梧葉應(yīng)聲飛落一二片,以寓報秋意。”民間自清晨起,滿街叫賣楸葉,婦女兒童競相買之,皆剪成花形,插于鬢邊,以應(yīng)時序。此外還盛行飲秋水、食赤小豆的風俗。農(nóng)村中則以立秋日是否聞雷、立秋后是否現(xiàn)虹來預(yù)測收成,范成大《秋雷嘆》詩云:“立秋之雷損萬斛,吳儂記此占年谷。”其《吳郡志》云:“立秋后虹見為‘天收’,雖大稔,亦減分數(shù)。”即言此習俗。
秋山問道圖 【五代】 巨然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上一篇:《兩宋詞·柳永·少年游》翻譯|原文|賞析|評點
下一篇:《兩宋詞·晏殊·山亭柳》翻譯|原文|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