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蘇軾·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
題解
哲宗親政,蘇軾被一貶再貶,前后七年,直到哲宗病死,才遇赦北還。這首詩,就是元符三年(1100)六月自海南島返回時所寫。渡瓊州海峽,借景發意,寫出艱辛苦楚的人生困境和寵辱不驚、泰然處世的坦蕩心境。
原文
參橫斗轉欲三更,苦雨終風也解晴①。
云散月明誰點綴?天容海色本澄清②。
空余魯叟乘桴意,粗識軒轅奏樂聲③。
九死南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④。
注釋
①參橫斗轉:參星橫斜,北斗星轉向,說明時值夜深。參、斗,兩星宿名,皆屬二十八星宿。橫、轉,指星座位置的移動。苦雨:久雨不停。終風:終日刮的風。 ②點綴:這里指遮蔽。這兩句比喻自己本來清白,政敵誣陷如蔽月的浮云,終會消散。 ③魯叟:指孔子。乘桴:乘船。桴,小筏子。據《論語·公治長》載,孔子曾說:“道(王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軒轅奏樂聲:這里形容濤聲。也隱指老莊玄理。《莊子·天運》中說,黃帝在洞庭湖邊演奏《咸池》樂曲,并借音樂說了一番玄理。軒轅,即黃帝。 ④南荒:極遠的南方。恨:悔恨。茲游:這次海南游歷,實指貶謫海南。
賞讀
這首詩的前四句用比,卻不露“比”的痕跡。
前兩句詩寫了景,更寫了人。“參橫斗轉”是夜見渡海仰首望天所見到的景色。“欲三更”表明黑夜已過去了大半。同時也表明天空是晴明的。這句詩調子明朗,可見當時詩人的心境。詩人在“苦雨終風”的黑夜里終于看見了“參橫斗轉”,于是不勝驚喜地說:“苦雨終風也解晴。”
三、四兩句看似寫景,而詩人意在抒情,抒情中又含有議論。就“晴”字作進一步描寫:“云散月明”,“天容澄清”,每句分兩節,先用四個字寫客觀景物,后用三字表主觀抒情或評論。詩人寫景,意在抒情。“云散月明”還有“誰點綴”呢?“天容海色”本來是“澄清”的。強加于我蘇軾的誣蔑之詞也一掃而空,冤案一經昭雪,我這個被陷害的好人也就又恢復了“澄清”的本來面目。
五、六兩句寫海。這兩句詩分別用典,“魯叟”指孔子。孔子曾說過“道不行,乘桴于海”,詩中引用此典。發出了“空余魯叟乘桴意”的感慨。意思是,在內地我和孔子同樣是“道不行”,孔子想到海外行道,卻沒去成;我雖然去了,并在那里呆了好幾年。可當我離開那里渡海北歸時候。又有什么“行道”的實績值得自慰呢?只不過空有孔子乘桴行道的想法還留在心中罷了!這句詩用典巧妙,抒發了復雜的情,“軒轅”指黃帝,黃帝“奏樂聲”比喻濤聲。“黃帝張咸池之樂于洞庭之野”,蘇軾用黃帝奏樂之聲形容大海波濤之聲。和“乘桴”渡海的情境合拍。“粗識軒轅奏樂聲”,使人聯想到蘇軾的種種遭遇由此引起的心理活動。
尾聯收束全詩。“茲游”照應詩題——“六月二十日夜渡”。但又不僅指這次渡海,它包容了蘇軾被貶海南的全過程。在海南四年的流放生活,這番游歷就是詩中的“茲游”。“九死南荒”而“吾不恨”是因為“茲游奇絕冠平生”,看到海內看不到的“奇絕”景色。“九死南荒”能沒有恨意嗎?只不過是對政敵含蓄、幽默的調侃,表達出詩人的豪放性格。
醉書五絕①(其一)——蘇軾
題解
蘇軾任杭州通判時,陶醉于西湖秀麗的景色,寫了很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他的寫景詩的一個特點,是善于描摹急速變化中的山光水色,這首詩就體現了這一特點。
原文
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亂入船。
卷地風來忽吹散,望湖樓下水如天。
注釋
①望湖樓:五代時吳越王錢氏所建,在杭州西湖邊。
賞讀
這首詩寫杭州西湖一陣驟雨襲來時的景色變化。先是黑云翻滾,還來不及把山遮住,一陣大雨襲來。傳神地描繪了風云變幻的突然,雨點如珠,亂跳入船。忽然風過雨停,樓下湖水又依舊是一片平靜,恢復了原來的面貌。水映著天,天照著水,碧波如鏡,又是一派溫柔明媚的風光。詩中的云、雨、風、水四句詩,四種意象,四個跳躍,接得緊,視點轉得快,把稍縱即逝的湖上景色變化快速的記錄了下來。
詩人把這一場忽然而來又忽然而去的驟雨,抓住了它幾個要點,寫得如此鮮明,富有情趣,足見作者功底非凡。
上一篇:《近現代詩歌·曾國藩·傲奴》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
下一篇:《唐詩·岑參·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詩詞原文|題解|賞析|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