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鷓鴣天》
石壁虛云積漸高,溪聲繞屋幾周遭。自從一雨花零落,卻愛微風草動搖。 呼玉友,薦溪毛,殷勤野老苦相邀。杖藜忽避行人去,認是翁來卻過橋。
【譯】
石壁的白云呀
虛無飄渺
漸漸積高,
瓢泉的溪聲呀
繞梁環繞
幾周幾遭?
呀!
自從一場秋雨
將花兒凋落掉,
我就偏愛
微風中的
野草。
盛情的野老
備好野菜美酒佳肴,
殷勤將我相邀。
他拄著拐杖呀,
正要——
避人過橋,
瞇眼細瞧,
認出了是我呀!
急急走來
伴著笑。
【評】
辛棄疾的農村題材詞,寫景如“明月別枝驚鵲”的黃沙道夜色,寫人如“醉里吳音相媚好”的老媼和“溪頭臥剝蓮蓬”的小兒,都很有名。但是,辛棄疾還有一首寫人寫景都堪稱絕唱的力作,卻鮮為人知,它就是這首《鷓鴣天》。
這首詞大約寫于慶元四年(1198),是辛棄疾退居瓢泉所作。上片主要寫瓢泉之景及詩人政治理想的破滅和對農村景色的喜愛;下片用曲折的筆法,通過日常生活的一個真實、自然的場景,刻畫出一位熱情好客的野老形象,進一步反映了詩人熱愛農村生活的情趣,深化了詞中“卻愛微風草動搖”這一象征性的主題。
“石壁虛云積漸高,溪聲繞屋幾周遭。”寫出了瓢泉特異的云影溪聲。《鉛山縣志》載:“瓢泉在縣東二十五里,辛棄疾得而名之。其一規圓如臼,其一規直如瓢。周圍皆石徑,廠四尺許,水從半山噴下,流入臼中,然后入瓢,其水澄渟可鑒。”此二句描寫的正是瓢泉的這種獨特景色。然而,這描寫又非簡單地描摹和再現,而是更多地表現了詞人身處瓢泉美景中的感覺和幻覺。
首句,“石壁虛云積漸高”,寫詞人觀賞山云時的感受。辛棄疾極愛瓢山山云,剛到此地卜居時,他就曾說過:“青山意氣崢嶸,似為我,歸來嫵媚生”(《泌園春·再到期思卜筑》);又多次遐思山中之云:“何人半夜推山去,四面浮云猜是汝。常時相對兩三峰,走遍溪頭無覓處”(《玉樓春·戲賦云山》)。而在此時,詞人看山賞云,已是注目發呆了,“積漸高”三字,活脫脫地表現了詞人觀云長久的感受。
次句,“溪聲繞屋幾周遭”,寫瓢泉溪聲。根據《鉛山縣志》所載“水從半山噴下”及詞人“驚湍直下,跳珠飛濺”(《沁園春·疊嶂西馳》)等描寫,可知此處之溪聲實是山瀑之聲。山瀑“驚湍直下”,似是從“石壁虛云”中傾瀉而來。詞人的目光,由于久久凝視著虛無飄渺、游絲不定的山云,而感到溪聲也變成了可視、可觀、可賞的云朵了;它們似乎在自己屋宇檐梁間裊裊娜娜、環繞不絕,以至能夠令人清晰地數點出“溪聲繞屋”有“幾周遭”。毫無疑問,這是詞人審美觀照中的幻覺,是聽覺幻化為視覺的通感。這種幻覺的表現,就使石壁虛云的山水畫,配入了“繞屋聲喧”的絕美音樂,又進一步使音樂幻化成為了繪畫。可謂畫中有樂,樂中有畫。這一藝術表現,不僅以簡潔的筆法,極寫了瓢泉之美,而且,也極寫了詞人陶然忘機、物我無間的心境。
詞人為什么如此陶醉忘懷于山水呢?詞中下二句解釋說:“自從一雨花零落,卻愛微風草動搖。”由山云溪聲的境界突然轉向議論敘說,由實景轉向象征性的意象,其中意味何在?眾所周知,辛棄疾是“以氣節自負,以功業自許”的“一世之豪”(范開語)。然而,他的政治理想卻一再受挫,不僅是“大材小用”,而且是屢遭彈劾非議。特別是此次他退居瓢泉之前在福建任上,披肝瀝膽、勵精圖治,希望能有所作為,但卻受到諫官黃艾、御史中丞何澹等人的多次彈劾。說他“殘酷貪饕,奸臟狼籍”.“掩帑藏為私家之物,席卷福州,為之一空”(《宋會要·黜降官》),以致使英雄橫遭誣陷,罷官退隱。這一背景,當是“自從一雨花零落”之所象征。詞人理想和抱負的花朵被“雨打風吹去”,必然會轉向大自然的懷抱,轉向平凡而富于魅力的農村生活。進取與退隱、政治生涯與農村閑居,正如花與草的區別:前者絢爛多姿,卻不堪風雨,易于零落;后者平淡無奇,卻風吹不折、雨打不散,自得于人間。因此,詞人在剛至瓢泉生活時,就把二者進行比較:“與花同草木,問誰風雨飄零速”(《歸朝歡……野櫻花一株,山上盛開,照映可愛,不數日,風雨摧敗殆盡》)。此時,詞人筆下的花草,有可能是由眼前實景而產生的聯想,更有可能是詞人在使用兩個意象,分別象征政治生涯和農村隱居生活。因此,可以說,“卻愛微風草動搖”,是詞人熱愛農村生活、景色、人物的概括和象征,也是他此詞全篇的主旨所在。
上片寫景,下片寫人,從而使畫面更富于活力,使主題獲得進一步的深化。
“呼玉友,薦溪毛,殷勤野老苦相邀”。“玉友”,是白酒的代稱。《珊瑚鉤詩話》云:“以糯米藥曲作白醪,號玉友。”“薦溪毛”,是說是奉獻出溪沼間生長的野菜。《左傳·隱公三年》載:“茍有明信,澗溪沼沚之毛,……可薦于鬼神,可羞于王公。”此二句寫野老準備了美酒佳肴,殷勤邀請詞人去赴宴。
上二句是敘述和交待,下二句卻是一個富有戲劇性的具體場景的描寫:“杖藜忽避行人去,認是翁來卻過橋”。野老拄著藜杖親自來迎接詞中的主人公去共飲,他在橋邊看見行人,正欲避開,定睛細看,卻認出了恰是自己所要邀請的客人,便趕緊過橋來迎接。寥寥數字,就描繪出了一個生動感人的場面,刻畫了一個純樸熱情的野老形象。“杖藜”,是以借代修辭手法,描繪野老的外在形象。由“杖藜”這一局部特點,讀者的眼前自然會浮現出白發飄髯、緩步徐行的野老形象;“忽避行人”,寫出野老雖老態龍鐘,卻又謙恭有禮的意態,作者是在由外在描寫轉向內在揭示。下面一個“認”字,使畫面由遠至近,成為了野老在橋邊定睛細看的特定境頭;最后一個“過”字,使畫面活動起來,完成了野老由“避”到“認”到“過橋”的過程。
全詞雖是上片寫景,下片寫人,但卻一氣貫通,具有內在聯系。無論是云影溪聲的描寫,還是野老形象的刻畫,都表現了詞人在政治理想幻滅后,對農村生活的自然美景無比熱愛的情懷。全詞寫得輕快、灑脫、自然、精美,應視為辛詞農村題材的代表作之一。
上一篇:蘇軾《鷓鴣天》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
下一篇:高觀國《齊天樂中秋夜懷梅溪》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