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蘇軾
己卯上元2,余在儋耳。有老書生數人來過3,曰:“良月佳夜,先生能一出乎?”予欣然從之。步城西,入僧舍,歷小巷,民夷雜糅4,屠酤紛然5,歸舍已三鼓矣6。舍中掩關熟寢7,已再鼾矣。放杖而笑,孰為得失8?問先生何笑?蓋自笑也;然亦笑韓退之釣魚無得,更欲遠去9,不知釣者未必得大魚也。
1本文選自《東坡志林》,標題為后人所加。儋(dan)耳:地名,在今海南省西北部儋州附近。蘇軾自公元1098年貶官至此。2己卯: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上元:農歷正月十五。3過:過訪。4民夷:指漢族與當地少數民族百姓。雜糅:雜居。5屠酤:屠戶與酒肆。6三鼓:三更,午夜。7掩關:閉門。8“孰為”句:意為什么是人生的得與失? 9“然亦笑”句:韓愈(字退之)有《贈侯喜》詩,說自己自晨至昏僅釣得一寸長的小魚,“君欲釣魚須遠去,大魚豈肯居沮洳(低濕之地)?”意在表明仕途正如這垂釣,時光虛擲,功名甚微,但自己仍不放棄追求,還要去“釣大魚”。
【析點】 儋耳乃是天涯海角之地,生活極為清苦。年過六旬的蘇軾貶謫到此,仍然保持了開朗曠達的情緒,并與當地人相處得很和諧。這則筆記反映了蘇軾在海南生活思想之一斑:從老書生約他上元賞月的話語,看出他們之間親近友好的關系;從蘇軾對游儋耳城的幾句描述,看出他對這海島小城也不無興趣;他以韓退之為反證,指出“釣者未必得大魚”,抒發的是不計仕途榮辱升遷的人生態度。
這是一篇記事兼抒懷的筆記散文,目的不在刻畫人物,但老書生們的雅興,蘇軾的樂觀、隨遇而安,甚至家人的熟睡再鼾,無不躍然紙上。文中記事所用的動詞準確而恰當:“過”字看出老書生們此來并非常談消夜,而是暫坐以便相邀:“從”字看出蘇軾此行是不拂老書生雅興而一同前去;“步”字如見一行老人消閑的步履;“入”字顯出僧舍的幽深;“歷”字顯出小巷的狹長、窄小;“糅”字表現出“民夷”相處的和諧無間。
不可忽略的是文中坡公游儋耳歸舍后“孰為得失”的自問,這一句頗值尋味的,其中包含了深邃的人生哲理。年邁遠貶自是人生之大“失”,但蘇詩有云:“九死蠻荒吾不恨,茲游奇絕冠平生。”(此次的儋耳上元之游當是“茲游”中之一)“奇絕冠平生”,又是大失中之大得。人生境遇,得中有失,失中有得,這正是蘇公參透人生得失真諦后的徹悟。
古代文人到海南者不多,有關海南的詩文自然寥寥,如此則《儋耳夜書》更以其“稀”而為貴了。
上一篇:《僰人舞猴》原文|翻譯|賞析
下一篇:《元遺山妹“補天”詩》原文|翻譯|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