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望海潮》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云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 重湖疊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蕭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夸。
【譯】
此處呀——
是東南形勝之地,
是三吳都會之家。
自古堪稱繁華。
你看那——
煙柳中
小橋如畫,
風兒吹動著簾幕,
參差犬牙
交錯縱橫著
十萬人家。
飄渺如在云中的樹影,
漫繞長堤的白沙,
怒濤拍打著江岸,
卷起霜雪般的浪花。
錢塘天塹呀,
無端之涯。
鬧市里陳列著珠璣寶器
像是竟相夸耀著
豪華。
美麗的湖水呀
內湖與外湖輝映,
環湖的山峰呀
層疊倒影如畫。
更兼有——
三秋的桂子
十里的荷花。
水光瀲滟的晴光里
飄漾著悠遠的笛音;
浮光躍金的夜色里
采菱女的歌聲如霞。
更兼有——
釣魚老翁與孫兒
戲耍。
千萬騎駿馬
簇擁著帥旗出衙。
乘著微微的醉意,
伴著美妙的蕭鼓,
賞玩那絢麗的煙霞。
將來呀!
你定會將這美景
繪制成畫,
在中書省府
向同僚夸。
【評】
柳永是宋代制作慢詞的第一個詞人。他善于以詞來反映中下層市民生活,長于鋪敘,這些特點在柳永青年時代所作的這首《望海潮》中,可見其一斑。
據羅大經《鶴林玉露》記載,此詞原為獻給兩浙轉運使孫何的,但其藝術形象與審美價值卻已遠遠超過了作者的本來目的。它以闊大的氣勢、高超的技藝,生動地再現了我國11世紀的都市歲月,或說是描摹出一幅都市生活畫卷。
此詞既是慢詞調,故詞人起首處從大處著眼,虛處落筆,由“東南”而“三吳”、由“三吳”而“錢塘”,由大及小,由虛入實,宛如攝影中的搖鏡頭,由東南三吳的總體風貌,漸漸搖出杭州城外、城內的自然美景和都市風貌,在層次上錯落有致,這正是柳永的鋪敘技藝。
“煙柳”三句為自然與都市之景的合寫。詞人在每一個名詞之前冠以定語,如“煙”之于“柳”、“畫”之于“橋”、“風”之于“簾”等,就使得景物充滿靈氣,形象如在目前。“參差”一句,總寫其風貌,在靜物中平添了幾分動感。
“云樹”以下六句,分寫自然形勝與都會繁華。前者,作者集中筆墨寫從杭州東南流過的錢塘江,從岸邊之“云樹”,至江中霜雪“怒濤”,結之以“天塹無涯”的慨嘆,則錢塘之神貌已全出;后者,詞人信手拈出“珠璣”、“羅綺”,則杭州都會之繁華豪奢,已不難想見。
下片以西湖為中心,再對杭州作深一個層次的描寫:“重湖疊巘”,分寫西湖之水和湖外之山。西湖的內湖與外湖輝映,繞湖的山峰重巒疊嶂,水美山清,故總以“清嘉”二字。“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句,更是神來之筆。桂子荷花,本非同時,又非同地,詞人將岸邊三秋之桂與湖中盛夏之荷組合在一起,再加以“重湖疊巘”、湖光山色,視覺有“映日荷花”之美,嗅覺則有“三秋桂子”之香,時間與空間、視覺與嗅覺參差交錯,直使人有恍如仙境之感,無怪乎當時“金主亮聞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志”(羅大經《鶴林玉露》)。以上三句,是寫西湖之景,以下三句,是寫西湖之人:在水光瀲滟的晴光里,飄漾著悠遠的笛音;在“浮光躍金,靜影沉璧”的夜色里,時時會聽到采菱女那渺茫的歌聲;更兼有釣魚的老翁與采蓮女在湖面上盡情的戲耍。那“弄”字、“泛”字、“嬉嬉”二字,都活現出西湖之人的愉快生活。此二層,先景后人,人景合一,使人有“人在圖畫中”之感。
“千騎”以下,是為所投贈對象孫何而寫:成千的馬隊擁著高大威武的牙旗,這當是對孫何煊赫聲勢的描寫。“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是寫孫何雖位居高官,但仍是文人本色,寫他常在公事之余,醉酒泛舟,陶醉于簫鼓吟唱、煙霞美景。結句“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夸”,“鳳池”即鳳凰池,是唐宋時代中央政府最高行政機關——中書省的美稱。此句是說,以后孫何即使高升入京,也還是舍不得西湖美景,要把它繪成畫卷,時時夸示于同僚。此五句結語,雖因投贈,作些例行語,但仍未離開全篇主旨,使人會進一步感到西湖之魅力,因此,并未破壞全詞的和諧統一。
西方人說,“詩歌是時間的藝術”。柳永此詞,層層鋪敘,娓娓道來,時而從大至小,點染收聚,時而先點后染,推展排開,時間藝術甚為高妙。陳振孫評說“音律諧婉,語意妥貼。承平氣象,形容曲盡”(《直齋書錄解題》),知非虛語。
上一篇:戴復古《望江南(三首選二)》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
下一篇:秦觀《望海潮》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