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踏莎行》
小徑紅稀,芳郊綠遍,高臺樹色陰陰見。①春風不解禁楊花,蒙蒙亂撲行人面。② 翠葉藏鶯,朱簾隔燕,爐香靜逐游絲轉。③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
【注釋】 ①“小徑”兩句:寫春末夏初景色。紅稀:花兒稀少。綠遍:遍地綠草。陰陰見(xian現):暗暗顯露出來。見:同現。②蒙蒙:原用以形容微雨。《詩·豳風·東山》:“我來自東,其雨蒙蒙。”這里形容楊花紛飛的樣子。③游絲:指蜘蛛、青蟲之類所吐的絲,飄蕩在空中,故稱游絲。
【譯文】 稀疏的殘紅點綴著幽靜的小路,萋萋芳草將遼闊的原野綠透。遠處綠樹的濃蔭中,隱隱現出一角高樓。和煦的春風不懂得禁住楊花,蒙蒙飛絮,直往行人臉上亂撲,似乎要把春天匆匆帶走。茂密的翠葉深處,隱約傳來幾聲黃鶯的啁啾,珠簾外,燕兒雙雙在輕盈地飛舞。室內的爐香裊裊上升,靜靜地把空中飄蕩的游絲追逐。從酒后的醉夢中醒來,濃郁的愁思仍沉重地縈繞心頭。斜陽的余輝無聲地照在深幽的庭院,心中更感到一種難以排遣的孤獨。
【集評】 明·沈際飛:“景物不殊,運掉能離奇天矯。結‘深深’妙,換不得實字。”(《草堂詩余正集》卷二)
清·沈謙:“‘夕陽如有意,偏傍小窗明’不若晏同叔‘一場愁夢酒醒時,斜陽卻照深深院’更自神到。”(《填詞雜說》)
清·李調元:“晏殊珠玉詞極流麗,能以翻用成語見長。如‘垂楊只解惹春風,何曾系得行人住’,又‘春風不解禁楊花,蒙蒙亂撲行人面’等句是也。翻復用之,名盡其致。”(《雨村詞話》卷二)
清·張惠言:“此詞亦有所興,其歐公《蝶戀花》之流乎。”(《詞選》)
清·黃蘇:“首三句言花稀而葉盛,喻君子少而小人多也。‘高臺’指帝閽。‘東風’二句,言小人如楊花之輕薄,易動搖君心也。‘翠葉’二句,喻事多阻隔。‘爐香’句,喻己心郁紆也。‘斜陽卻照深深院’,言不明之日難照此淵衷也。臣心與閨意雙關,寫去細思,自得之耳。”(《蓼園詞選》)
清·譚獻:“刺詞。‘高臺樹色隱隱見’,正與斜陽相映。”(《譚評詞辨》卷一)
【總案】 這首詞描繪了暮春時節特有的景色,寫景極為流麗。以“斜陽卻照深深院”作結,透露出由春暮而觸起的淡淡哀愁和人生遲暮之感,含蓄傳神。張惠言,黃蘇、譚獻認為這首詞有寄托,實為穿鑿附會。
上一篇:吳文英《踏莎行》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
下一篇:張紹文《酹江月淮城感興》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