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俞
提劍荊軻勇絕倫,浪將七尺殉強秦。
燕仇未報韓仇復,狀貌原來似婦人。
督亢,地名,在今河北省涿縣東南十里。因有陂澤,亦稱督亢陂。荊軻入秦行刺秦王,以獻督亢地圖為名。
這首詠史之什,通篇用對比等手法,使主旨表現得相當委婉曲折,很有特色。
“提劍荊軻勇絕倫,浪將七尺殉強秦。”兩句,刻畫了荊軻的相貌,并對他刺秦王的暗殺行動發抒了慨嘆之情。荊軻,戰國時衛人。秦滅衛后,逃到燕國。受燕太子丹的派遣,為報燕國之仇,只身去刺殺秦王政。詩的開頭,“提劍”兩字就特別寫出他去刺秦王時那種仗劍而行、英勇無比的神態。這一句,從陶淵明《詠荊軻》“君子死知己,提劍出燕京”詩中化出,抓住他的一個特寫鏡頭著墨,取得了鮮明的藝術效果。“勇絕倫”猶言英勇無比,是極度夸贊之辭。用在這里,顯然為在下文形成強烈的反比作襯墊。下一句用一“浪”字轉折,有急流直下之勢。大意是:荊軻雖然英勇絕倫,可惜他刺秦王不成,自己卻身首異處,白白將七尺(指代身體)作了虎狼之秦的犧牲品。“浪”,隨便,不經意。用它正好透露了作者對荊軻勇有余而謀不足,不善慘淡經營,以至造成圖大業不成的終身遺憾的批評。這兩句詩,一正一反,一揚一抑,對比鮮明、強烈,曲折有致地表現主旨,也為下文形成更大、更強烈的對比作襯墊。
“燕仇未報韓仇復,狀貌原來似婦人。”這里的“燕仇”,即指荊軻為燕報仇,終于未成;“韓仇”,指張良一心輔佐劉邦起兵,完成滅秦建漢大業。因張良祖先為韓相,故稱“韓仇”。“燕仇未報”,“韓仇”先復,這句本身就是一對比。作者并沒有明說其中的底蘊,從張良扶漢滅秦及以后楚漢相爭的大業中看,他以“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而聞名于世。他與荊軻相對比,原因就在于腹有良謀,“運籌帷幄”。結尾一句,似抑實揚,說張良的相貌卻原來像一婦人,并非其貌不凡。這就回應了前面,并與荊軻仗劍而行的英勇氣概作一明顯的對比。《史記·留侯世家》說張良“狀貌如婦人好女”。這一句,運用張良的史料還有一個巧妙的暗比隱藏在其間。張良當年也曾有過與荊軻刺秦王相類似的博浪錐擊秦王的事實,結果也告失敗。這一方面為荊軻刺秦王不得成功的原因提供了佐證;另一方面與張良自身以后吸取教訓,積蓄力量,重視“帷幄”之計,又構成了暗比。讀者了解這些史料,就更能從對比中了解作者的本意。
黃叔燦《唐詩箋注序》:“五、七斷句,……若徑直而無含蓄,則索然味盡矣。”這首詩的可貴之處,就在于一波一折,曲折有致,字里行間,含意不盡,很耐咀嚼、玩味。
上一篇:王士禛《秦淮雜詩十四首(其一)》古詩賞析與原文
下一篇:蒲松齡《采蓮曲》古詩賞析與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