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踏莎行》
潤玉籠綃,檀櫻倚扇,繡圈猶帶脂香淺。榴心空疊舞裙紅,艾枝應壓愁鬟亂。① 午夢千山,窗陰一箭,香瘢新褪紅絲腕。②隔江人在雨聲中,晚風菰葉生秋怨。③
【注釋】 ①艾枝:端午把艾做成虎形,或剪彩為小虎,粘艾葉以戴。見《荊楚歲時記》。②紅絲腕:端午以五彩絲系臂,辟鬼及兵。一名長命縷,一名繼命縷,一名辟兵縷。見《風俗通》。③菰:蔬類植物,生淺水中,高五六尺。春月生新芽如筍,名茭白。
【譯文】 羅衣籠罩住柔潤肌膚,歌扇輕掩著櫻桃小口,繡花猶帶有粉脂淺香,舞裙疊印著石榴花紅,頭帖艾枝,枕上被壓得帶愁恨的鬢發蓬亂。午夢飛越千山,窗下光陰似箭。腕上紅絲痕剛剛消逝,雨聲淅瀝,人隔江岸,晚風吹菰葉催生秋怨。
【集評】 近代·王國維:“介存(周濟)謂夢窗詞之佳者,如天光云影,搖蕩綠波,撫玩無極,追尋已遠。余覽《夢窗甲乙丙丁稿》,實無足當此者。有之,其‘隔江人在雨聲中,晚風菰葉生秋怨’二語乎?”(《人間詞話》)
近代·陳洵:“讀上闋,幾疑真見其人矣。換頭點睛,卻只一夢。惟有雨聲菰葉,伴人凄涼耳。‘生秋怨’、則時節風物,一切皆空。”(《海綃說詞》)
現代·劉永濟:(上片)所寫皆端午日閨人之容飾。但‘猶帶’、‘空疊’、‘應壓’等詞,明其人不在目前者。其所以如此描寫,須至下半闋方知。此等處陳洵所稱‘留’字訣也。換頭八字始將上半闋所寫點明是一場夢場。……方端午而曰‘秋怨’者,愁人善感,‘雨聲’、‘菰葉’之中,一夢醒來,凄然其如秋也。”(《微睇室說詞》)
現代·唐圭璋:“此首感夢之作。上片夢端午時家人睡情,下片夢后之感。起三句,寫睡時之姿容。次兩句,寫睡時之服飾。換頭,言夢醒之迷惘。‘香瘢’句,設想家人此際之瘦損。‘隔江’兩句,以目前凄涼之景色結束。晚江風雨,菰葉蕭蕭,雖非秋亦若秋也。全篇綴語秾密,以‘夢’鉤勒,而末以疏淡語收,尤覺警動。”(《唐宋詞簡釋》)
【總案】 此詞上片寫夢見家人之睡情,細膩入微,形容其姿態、容貌、妝飾,用詞著色十分濃艷,作者把夢中之人越是刻劃得美麗,越是反襯出他思念之深。下片寫夢醒后的迷惘,與上片之夢境形成強烈的反差,這樣強化了詞的藝術表現效果。
上一篇:寇準《踏莎行》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
下一篇:晏殊《踏莎行》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