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葂
不涂鉛粉不施朱,破凍芙蕖色轉殊①。
為問君家舊花墅②,雪深有此一枝無。
【注釋】
①芙蕖(qu):荷花。②花墅:周圍長滿鮮花的別館、房屋。
【評說】
本詩選自揚州博物館藏李葂《荷花圖軸》題詩。
李葂(生卒年不詳),清代畫家。字嘯村,安徽懷寧人。諸生。工詩。善山水,兼畫花卉翎毛。曾在揚州,寓居賀園,為盧曾見之高足,為盧畫《虹橋攬勝圖》,著名于時。
荷花出淤泥而不染,為了突出它的這一品性,畫家在創作著色時非常講究,不用鉛粉點染,更不施朱,使得畫上荷花更顯清麗高雅,這一風格正是前人所謂的“天然去雕飾,清水出芙蓉”。雖然晚秋的濃霜漸重,塘中的芙蕖在摧折之后,顏色轉枯,但它高雅脫俗的本性依然不改,人們還可以欣賞到“留得枯荷聽雨聲”(李商隱《宿駱氏亭寄懷催雍崔袞》)的幽美境界,別有一種冷清蕭瑟的詩意。凌霜不變節,這一氣概不免與梅花相近,雖無寒梅的傲雪吐芳之姿,但在眾芳之中亦是少見的。因而,作者不禁為之驕傲,甚至敢于直言不諱地發問,請問你家花墅的百卉中,雪深之時,能與此相匹敵的,除卻梅花,還有第二枝嗎?充分運用墨色、題詩等多種藝術手段,把畫中的主旨表現得極為深刻鮮明,而又不失粗淺,正是此幀花卉畫耐人回味的原因之一,這或許對我們今天的畫家會有所啟示。
上一篇:《題花溪漁隱圖》題畫詩賞析
下一篇:《題荷花圖軸》題畫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