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詞鑒賞·《蝶戀花 戊申元日立春,席間作。》
誰向椒盤簪彩勝?整整韶華,爭上春風鬢。②往日不堪重記省,為花長把新春恨。春未來時先借問,晚恨開遲,早又飄零近。今歲花期消息定,只愁風雨無憑準。
【注釋】 ①戊申:即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元日:正月初一日。②椒盤:舊俗,正月初一各家以盤盛椒進獻家長,號為椒盤。彩勝:即幡勝,宋代士大夫家多于立春日剪彩綢為春幡,或懸于家人之頭,或綴于花枝之下,或剪為春蝶、春錢、春勝等以為戲。韶華:指青春的美好年華。
【譯文】 是誰從椒盤里紛紛拿走簪戴的幡勝?是那些正當美好年華的青春男女,爭著把它們插上春風吹拂的兩鬢。我實在禁不起回憶往日的事情,為這花開花落我常把新春怨恨。
春天還沒有到來時我先把花期詢問,晚了,我恨花開得遲;早了,我又怕它很快飄零。今年的花期看來可以確定,可我又愁風吹雨打沒有一個憑準!
【集評】 清·周濟:“然則依舊不定也。(按此評結拍二句)”(《宋四家詞選》)
清·陳廷焯:“稼軒《蝶戀花·元日立春》云:‘今歲花期消息定,只愁風雨無憑準’。蓋言榮辱不定,遷謫無常。言外有多少哀怨,多少疑懼!”(《白雨齋詞話》卷一)又:“只是惜春,卻寫得姿態如許!筆致伸縮,真神品也。”(《云韶集》卷五)
清·譚獻:“旋撇旋挽。”(《譚評詞辨》卷二)
【總案】 此詞借春天自然界花期沒有定準,隱喻南宋政局人事多變,致使作者政治抱負難于實現,美好理想屢寄屢空。詞作于淳熙十五年(1188)正月初一。此前兩個月,南宋投降派總頭目宋高宗死去,這對抗金力量來說,似乎是一件去掉事業上大障礙的好事。然而做事虎頭蛇尾的宋孝宗久已無北伐復國雄心,高宗剛死的第二個月,他就下詔令皇太子趙惇“參決庶務”,皇太子三辭皆不獲準。這個安排表明,孝宗準備效法高宗卸掉政治責任,準備退位當太上皇享清福去了。即將嗣位的趙惇道德才干如何,在朝野上下都是一個謎。一時間人心惶惶,猜測不定。閑居在接近京畿的上饒的稼軒看到這種變幻難測之局,不能沒有感觸。詞的結拍二句“今歲花期消息定,只愁風雨無憑準”,就是以比興寄托之筆,暗示自己對政局的擔憂和對當權派的不信任。這一年之后南宋政局之每下愈況,證明了稼軒不是杞人憂天,因為終稼軒之世,北伐中原統一祖國的“花期”再也沒有到來。
上一篇:李煜《虞美人》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
下一篇:朱淑真《蝶戀花送春》翻譯|原文|思想感情|賞析|評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