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
《南園十三首》是李賀辭官后在故園家居時拉雜書寫的組詩,或寫景,或詠懷,漫無次序,也沒有統一構思,連格式也不一致。本篇為第五首,系詠志抒懷之作。
詩只有短短四句,但上下二句各提出一個問題,以自己心中的設問引發讀者的思索,大大加深了詩中的意蘊。
“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鼻岸涫钦嬖O問,意謂作為一個男子漢,難道不應當投筆從戎,實現匡濟天下的雄心嗎?“何不”,為什么不,似問實答,強調肯定的立意?!皡倾^”,彎刀,《夢溪筆談》 載:“吳鉤,刀名也,刃彎?!?“帶吳鉤”,佩帶刀劍,代指入幕從軍。“五十州”,指當時唐朝中央政府無法控制的藩鎮割據之地,據《資治通鑒》,元和六年,李絳曰:“今法令不能制者,河南北五十余州?!币?“收取關山五十州”作為從軍的志向,實有為國分憂的胸懷。
“請君暫上凌煙閣,若個書生萬戶侯。”后二句是反面設問,意謂倘使不去從軍,單靠文才怎么能夠建功立業?“凌煙閣”,懸掛功臣圖像的樓閣,《大唐新語》 載:“貞觀十七年,太宗圖畫太原倡義及秦府功臣趙公、長孫無忌等二十四人于凌煙閣?!贝撕?,人們遂將圖像入凌煙閣作為建功立業的代稱。“若個”,哪一個,也是似問實答,不過強調的是否定的立意?!叭f戶侯”,漢代爵位名。“若個書生萬戶侯”,意謂立功封侯者中根本就沒有一個書生。此句暗用一個典故,是說建功封侯不能僅憑自身才干,也要有機緣才行?!妒酚洝だ顚④娏袀鳌?載,漢文帝見到李廣的勇武,曾為其生不逢時嘆惋:“惜乎,子不遇時!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
總之,此詩先說應該從軍,后說不從軍沒出路。單從字面看,詩人是在對今后的出路作思考,似乎有意棄文習武,另謀晉身之路。不只本詩有此意念,《南園》中另有幾首詩也表達了相近的立意。前此的第四首云:“橋頭長老相哀念,因遺戎韜一卷書。”意謂鄰里勸他改學兵書戰策。詩中暗用張良得黃石公相助的典故,慨然以追步張良為念。后此的第六首云:“不見年年遼海上,文章何處哭秋風?”意謂時局動亂,連年征戰,即使有再高的文才也毫無用處,又愀然以僅做文人為恥??磥恚娙说膹能娔铑^,的確不是空穴來風,而是其來有自。
聯系詩人生平際遇,產生從軍意念完全可以理解。詩人雖然身為李唐皇朝宗室,但已是疏親弱支,不僅毫無援手,而且饑寒困頓,盡管詩名滿天下,卻只能做從九品的奉禮官。他本想從進士入仕途,卻因父名晉肅,為避諱而不得與試,這對詩人來說,無疑是致命的打擊!憑文才已無出路,想借從軍改變處境,未始不是一種現實的選擇,其中既有報效邦國的志向,也有希圖晉身的考慮。有人認為此詩主旨是建功立業的熱切,似未必允當。詩人決意從軍的抉擇,有慷慷豪邁的激情,更有深沉壓抑的憂憤;是關心國事的請戰表,更是懷才不遇的牢騷語。
事實上,與其把本詩看作對今后出路的慘淡思索,不如把它看作對坎坷生涯的悲涼小結;與其看作打算棄文習武的決絕表白,不如看作甘當文人的不平之鳴。在組詩的另幾篇詩作中,詩人還傾吐了愿作農人、釣翁的意向,恐怕也同樣不能看得太認真。組詩第七首慨嘆古代的賢達之士也未能揚眉吐氣,不得不自貶身價,“長卿牢落悲空舍,曼倩詼諧取自容”,以此為自身的偃騫不遇解嘲,這大概才是詩人的真實心緒?!叭魝€書生萬戶侯”,當作書生的郁怒哀怨來解,豈不更近情理?
即使把詩人的從軍志愿認真看待,其中也缺少了那種顧盼生風的豪氣,與唐初乃至盛唐中期文人從軍的表白相比,情味已大不相同。初唐四杰之一楊炯的 《從軍行》 云:“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慷慨激越,出于至誠。李白的 《俠客行》 云:“誰能書閣下,白首《太玄經》。”調侃書生,豪氣逼人。本詩雖然也慨嘆書生無用,卻帶有衰颯之氣,實際已沒有投筆從戌的雄心,只剩下功業難成的憤懣。對于幾乎要嘔出心來作詩的宗室文士來說,不能憑自身的才華顯達,該是何等的痛苦,怎能相信他真的想棄文習武呢?
李賀詩作的思想感情,往往表現得十分曲折隱晦,真真幻幻,虛虛實實,反反復復,明明滅滅,不認真抽繹,很難準確把握。前人評其詩“愈推愈遠,愈入愈曲,愈微愈減,藏哀憤孤激之思于片章短什”(姚文燮 《昌谷詩注序》),本詩正有這樣的特色。
上一篇:《南園十三首(其一)》原文|賞析
下一篇:《南園十三首(其六)》原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