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陳子昂
蒼蒼丁零塞, 今古緬荒途。
亭堠何摧兀, 暴骨無全軀。
黃沙漠南起, 白日隱西隅。
漢甲三十萬, 曾以事匈奴。
但見沙場死, 誰憐塞上孤。
〔丁零〕古國名,在今蘇聯西伯利亞葉尼塞河上游至貝加爾湖以南一帶。〔緬〕遙遠,渺茫。〔亭堠(hou)〕崗亭和了望敵情的土堡。〔摧兀〕毀壞。〔漠南〕指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地區。〔西隅〕指西天邊。
陳子昂繼二十六歲從軍邊塞之后,三十六歲又第二次從軍西北邊疆,飽嘗了戰爭的艱辛,更看到了弊政和戰爭給人民帶來的深重災難。這首五言古詩,就是當時有感于此而作的。詩中形象地描繪了古戰場凄涼蕭索的景象,借古諷今,揭露了武則天統治集團好大喜功,不惜人民生命,不斷對邊塞少數民族發動戰爭的罪惡,并以充滿同情的筆觸,申訴了人民的災難。
首四句,以悲涼的筆調,描繪了邊塞古戰場的凄慘景象:天色蒼蒼,灰氣蒙蒙,籠罩著丁零古塞;這里遠離都城一片荒寂,當年漢代堅固的崗亭土堡,如今已成斷壁殘垣,一片廢墟;路旁道邊白骨一片,無一全軀。這里借對邊塞特有的那種荒涼蕭條、兵營破敗、橫尸遍野的典型景物的描寫,揭示了戰爭的殘酷,一個“何”字,形成質問,表達了作者對不義戰爭的不滿和強烈譴責。
接下來兩句,轉入對邊塞黃昏自然景色的描寫:茫茫黃沙從漠南邊刮起,漫天飛揚,使西天邊那將要沉落的火紅的太陽也變得慘淡發白。作者這里不事雕飾,卻十分注意空間、色彩與動態的對比和配合。詩人以“漠南”與“西隅”相對,“黃沙”與“白日”相合,一“起”一“隱”則更給人動感。作者用他的如椽大筆從廣闊背景上勾畫了古戰場遼闊而荒寂的環境,進一步加強了對古戰場蕭索而雄渾的氣氛渲染。
最后四句采用虛實結合的手法,先用“漢甲三十萬,曾以事匈奴”兩句以虛寫實,托古指今,明寫漢兵三十二萬征戰匈奴一事,實際暗寫唐萬歲通天元年(696)曹仁師等二十八將攻打契丹,全軍覆沒之事,引出了下文。全詩以“但見”和“誰憐”反詰句式收束,指出廣大士卒戰死疆場,拋下孤兒寡母無人可憐。這里似虛還實,批判揭露了武則天為首的統治集團不顧人民死活,發動對外戰爭,致使成千上萬的士兵慘死戰場,無數家庭老少孤苦無依的罪行。
總之,全詩充溢著一種蒼涼悲壯的氣氛,讀罷之后,出現在我們面前的是一幅北方原野廣闊蕭索的圖景,而在這個圖景面前兀立著詩人憂國憂民而又孤單寂寞的動人形象。藝術上,此詩雖然沒有細膩的描繪,可用粗疏的線條,自然的色調,自由的格律,表現了一種高遠的意境,蒼涼的情感和豪放的氣概,使詩質樸明朗,具備了“骨氣端翔,音情頓挫”(《修竹篇》)的特色。
上一篇:《征婦怨·唐·張籍》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感遇三十八首(其二十九)·唐·陳子昂》原文與賞析